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18:4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1998年,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了,时年9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得知此消息后,叹息不已,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刀光剑影中去领略一位名士的风采。他的名字叫——唐雎。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重点)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难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重点)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他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编者简介
背景链接
出处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
缘由
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的附庸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于是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整体感知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秦王的话既要读得响亮,又要慢条斯理,语气词“其”字要读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安陵君的话要读出无可奈何但又十分冷静、坚决的语气。
ɡuǎ


yu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诵读技巧:朗读本段要重点注意语气。秦王问“何也?”,是兴师问罪,要读出盛气凌人的气势;然后以高傲的口吻读“且秦……故不错意也”;再用盛气凌人的语气读“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予以否定的句子,要读得坚定干脆。朗读“安陵君……哉?”时,语气要坚定但不要过于生硬。“五百里”与“五十里”、“千里”与“五百里”要重读,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ɡuān
xiǎn
qiānɡ


liáo
ɡuī
yāo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诵读技巧:朗读时,“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重读“乎”,声音要高,读出威吓之意。“臣未尝闻也”,应读出唐雎的沉着镇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要读出铿锵的气势,表现出秦王的霸气。“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要读出轻蔑的语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要读出气势,越读越快,越读越重。
jìn
ɡǎo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诵读技巧:朗读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一句语气要平和。秦王说的话要用谦卑的语气读。“何至于此”一句重读“何”,可拖长语调,语速放慢。“徒以/有先生也”要读准节奏,“徒”重读,“先生也”语速要慢,读出秦王的感慨语气、敬畏心理。
náo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译 文
答应。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施与恩惠。
连词,于是。
派遣。
出使。
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译 文
喜悦、高兴。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介词,凭借。
在意。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译 文
代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介词,把。
当作。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违背。
副词,仅、只是。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译 文
轻视,看不起。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介词,从。
即使。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横尸在地。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百万,血流千里。”
译 文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译 文
介词,用。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hé lǘ)]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译 文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
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译 文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拔。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发怒,就会横尸在地两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译 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而,连词,表修饰。谢,道歉。
明白,懂得。
只,仅仅。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译 文
介词,因为。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非若是也
古义:仅,只是。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休祲降于天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长跪而谢之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徒以有先生也
◆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动词,派、派遣
动词,出使

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动词,生气、发怒
名词,愤怒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连词,假使、假如
《鱼我所欲也》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以头抢地尔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从
介词,给、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介词,到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千里不敢易也
转折连词,虽然
假设连词,即使

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代词,……的人
代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指示代词,这样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样子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正色邪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
连词,表示选择

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与之
语气词,表示疑问
连词,和、同
动词,给予
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北冥有鱼》
《马说》
《鱼我所欲也》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非若是也
“……者,……也”表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吾”,即“(吾)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
省略主语“唐雎”,即“(唐雎)挺剑而起”
挺剑而起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成语积累:
不辱使命:不玷污被派遣去完成任务的命令。指对人负责,认真完成交给的任务。
研读赏析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
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2、3):主体部分。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色挠”屈服,长跪道歉;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秦王 唐雎 语言、神态、动作 心态(立场) 语言、动作 心态(立场)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无理指责,咄咄逼人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气冲冲,威胁恫吓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
奋力反击,以死相拼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害怕,讨好
不辱使命
唐雎与秦王交锋过程
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任务单
开端
秦王要求易地,安陵君①______
发展
秦王②______,唐雎③______
高潮
结局
秦王⑥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④______
_________,唐雎⑤_________
_____
色挠
婉拒
质问
坚拒
以天子
以士之怒
之怒威胁
反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使人谓”的做法表现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不尊重。
“其”字暗含命令意味,表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蛮横无理。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但他从容不迫,以安陵是祖先的遗产为借口,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展示出他不畏强暴、不卑不亢的君王风范。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道貌岸然,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言辞中透出威胁之意。
秦王以“灭韩亡魏”炫耀军事实力,企图在气势上压倒唐雎,迫使唐雎屈从。
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面孔,指责安陵君,软硬兼施,表现了他的奸诈骄横。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先以一个“否”字断然反驳,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后重申安陵君的理由,并以反问句进行反击,在假设与让步中透出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
灭韩亡魏
面对秦王的易地要求,比较唐雎的回答和安陵君的回答有何异同。

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地点
人物
语气
一个在秦国,一个在安陵国。
一个面对的是秦王,一个面对的是使臣。
唐雎的语气比安陵君更坚定有力。
语言
性格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岂直五百里哉
沉着坚定,不卑不亢
唐雎
(先礼后兵)
臣未尝闻也
沉着冷静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大义凛然,勇敢无畏
请结合文章语言简要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语言
性格
秦王
(前倨后恭)
其许寡人 不听寡人
盛气凌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道貌岸然,假仁假义
逆寡人 轻寡人 秦灭韩亡魏
奸诈骄横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强悍残暴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狂妄无知
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
随机应变,阿谀奉承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排比】用语气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布衣之士行刺的故事来表现“士之怒”,打击秦王自大骄横的气焰。“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唐雎将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表现出他不畏强暴、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
连用五个四字短句,对秦王发起反击,点明了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的状况,营造紧张的气氛;接着以行证言,“挺剑而起”,展现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挺剑而起
状元贴士
士的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作“士”。这个群体里有策士、勇士、谋士等。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们在精神方面具有热爱国家、勇敢无畏、以天下为己任、敢担当、责任感强的共同点。
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
将四矣。
你们最好把土地奉送给我,不然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秦王用“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臣未尝闻也”沉着应对,表现了他的冷静、胆识过人。
【对比】“色挠”“长跪”“谢之”与上文秦王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他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
秦王以“徒以有先生也”恭维唐雎,是慑于唐雎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强大气场。秦王懦弱无耻、外强中干之态与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安陵君
委婉坚定、知人善用
唐 雎
忠于使命、不畏强暴、
沉着干练、机智勇敢
秦 王
骄横狡诈、道貌岸然、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衬 托
对 比
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
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①他具有非凡的外交才能,能沉着应对。
②他具有不畏强权、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
说说唐雎让秦王屈服的原因。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对比
衬托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学完本课,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
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说说唐雎语言的特点。
深入探究
①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③言之有“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②言之有“据”: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开端)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发展、高潮)
抵制骗局(发展)
反击护国(高潮)
取得胜利(结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结构梳理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经过,揭露了秦王奸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内江中考)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王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A
【解析】安陵君虽言辞委婉,但也表达了坚守土地的严正立场,故“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的表述有误。
2.(贵阳中考)选段(第3、4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
怫然怒
秦王
唐雎
未尝闻也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士之怒
秦王长跪而谢


A
B
C
D
3.(乌鲁木齐中考)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
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明决心:唐雎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的人,不惜牺牲
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广安中考)从古到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示例一】
晏子,出使楚国,用智慧让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示例二】
蔺相如,出使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终使完璧归赵。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素养提升
【译文】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何异同?


都运用了巧妙的说话艺术。
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浩然正气。
晏子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战国策》
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记事上,《战国策》摆脱史料束缚,添加了虚构成分。在艺术特色上,《战国策》叙事生动形象,人物刻画鲜明,说理论辩言辞犀利,善用比喻、夸张。
外交老兵刘贵今:赤子丹心,为国尽责
刘贵今,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他是个专一的人,把近40年的光阴全部投入了一项事业——对非外交。
他前后在非洲常驻17年,为海外中国公民撑起一把把“伞”,为中非友好架起一座座“桥”;为中非合作论坛顺利举办,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在本该退休、乐享余生的年纪,他又一次披挂上阵,出任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在他看来,外交既是一份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也是一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舞台。从事外交工作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严明的纪律和一颗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知识够用了,要永远觉得自己还缺少点什么,应该再多学习点什么,以更好地代表国家、代表人民完成使命。”这是刘贵今对年轻外交官的殷切嘱托。
标题一般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标题是快速把握其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浏览标题,
把握内容
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法”
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应认真对待
结合注释,
通读全文
词语解释——课内迁移法、语境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句子翻译——掌握翻译“留、替、调、增、删”五大法,遵循“信、达、雅”三原则
内容理解——整体审读概括法:不在个别词语上浪费时间,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细读题目,分析题目中关于文段理解的信息,然后总结出要点,加以概括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