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 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18: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13 短文两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狡黠”“诘难”“劝诫”“高谈阔论”“吹毛求疵”等重点词语。
2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重点)
3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重点)
4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难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随 笔
读读写写
怡情 练达 枝节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涉猎( )
聪颖( ) 滞碍( )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吹毛求疵( ) 孜孜不倦( )
蒸馏( ) 逻辑( ) 睾肾( ) 阐证( )
字词清单
chóu
zǎo
xiá
jié
shè
yǐnɡ
zhì
注意左边是“虫”,区别于“腊月”的“腊”。
jiáo


liú

ɡāo
chǎn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好书如同品佳肴,若是只读他人摘要,就会味同嚼( )蜡,收获甚微;若是自己慢慢咀嚼( ),像牛一样倒嚼( ),则自然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串句记忆法
多音字
( )味同嚼蜡、咬文嚼字、嚼舌( )咀嚼、过屠门而大嚼
( )倒嚼

jiáo
jué
jiáo
jué
字词清单
jiào
jiào
比喻愿望不能实现时,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聊以自慰。
意为“反刍”。
串句记忆法
小张在蒸馏( )水厂工作,下班后他想起来今天还没遛( )狗,于是牵着狗去公园溜( )达。
字词清单
形近字
筹( )统筹
畴( )范畴
踌( )踌躇
诘( )诘难
拮( )拮据
矫( )矫揉造作
侨( )华侨
chóu
chóu
chóu
jié
jié
jiǎo
qiáo
读jū。
liú
liù
liū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文中指见解高妙、内容广泛的谈论。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奋的样子。
表示“不切实际大发议论”时含贬义。
近义词:聚精会神
含褒义。
含贬义。
多含贬义。
词语集注
字词清单
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观点的,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整体感知
学 习 任 务 单
读书①____
怡情
②____
长才
读书态度和方法
纠正不当态度
阐述不同的阅读策略
读书价值
使人充实
塑造性格
弥补③____
全文是按照层层深入的④____顺序来论证观点的。
目的
傅彩
缺陷
逻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足以
足以
足以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开门见山
排比
课文精讲
考点
分析对比论证及其作用
真题模拟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支架
对比论证
特点
作用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揭示事物的本质,使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
考点
分析对比论证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
返回
课文精讲
作者认为读书的态度应是怎样?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可
不可
不可
明确指出读书要纠正三种不当的态度: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
排比
考点
分析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真题模拟
文中“书亦可请人代读……味同嚼蜡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支架
比喻论证
特点
作用
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具体形象地论证比较抽象的事理。
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地论证观点。
考点
分析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题材好、价值高的书“请人代读”比作“水经蒸馏”,说明书经提炼后容易丧失掉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大大减少,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请人代读”的弊端。
返回
在文中另找一处比喻论证的句子进行分析。
课文精讲
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能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比喻论证
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
课文精讲
核心观点
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将读书可弥补才智上的缺陷与借助相宜的运动可解除相应疾病作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读书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课文精讲
具体说明读何种书可医治何种滞碍,又为何有此功效,显得通俗易懂。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举例论证
课文精讲
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课文精讲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课文精讲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考点
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词语运用题型。
①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词语与××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③××词能否换为××词?为什么?
④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句子效果题型。
①赏析议论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②本文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综合题型。赏析(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考点
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答题技法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及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②从修辞的使用、句式的多样与变化等方面,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
及感彩。
③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考查角度 答题模式 词语运用
句子效果 整篇文章 常见答题模式归类如下:
词语能否删去或更换
①不能。××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或更换)后句子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②不能。××词语有……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方面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去(或更换)后就……(如显得太绝对了)。
词语顺序能否颠倒
先指出能否颠倒,再说明理由。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在时间或事理程序上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加点词语作用
①指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运用了口语、文言词语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庄重典雅),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模式:特点+例句。要点:①准确、严密;②朴实自然,概括简洁;③鲜明、生动,文学性强。
常见答题模式
考点
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参考答案
返回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深入探究
《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持论严谨。本文说理严谨,持论公允。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观点明确。文中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如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的三种错误态度,直截了当提出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也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掩。
结构梳理
谈读书
读书的态度、方法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纠正三种不当态度
书不同,读法不同
读书的价值
正确读书
善于用书
存心诘难作者
尽信书中所言
不推敲细思
简单明了,浅尝辄止
大体浏览,不求甚解
细细咀嚼,认真消化
请人代读,浏览摘要
使人充实(总说)
塑造性格(积极)
弥补缺陷(消极)
主旨归纳
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本文阅读考点
分析对比论证及其作用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分析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重要写作技法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
本文考点回顾




1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重点)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难点)
3
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目标
课题解读
“不求甚解”意谓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题目既是作者论述的话题,又是其提倡的读书态度。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切中时弊,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为读者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不求甚解》一文就是作者针对有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要诀 劝诫 狂妄自大( )
开卷有益(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注意左边为“讠”。
wànɡ
juàn
cūn
jiáo
càn
huò
注意“诫”有“讠”旁。
多音字
( )曲解
( )歌曲

( )豁然贯通
( )豁口

我们从这座山的豁( )口走出,眼前顿时豁( )然开朗。
串句记忆法
字词清单


huò
huō
huō
huò
诀( )要诀
抉( )抉择
袂( )联袂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
水(氵)多常泛滥( ),木( )料做门槛( ),衣(礻)衫很褴( )褛。
jué
jué
mèi
làn
kǎn
lán
字词清单
词语集注
字词清单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劝诫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形容一下子了解领悟。
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
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指极其狂傲,自以为了不起。
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含贬义。
含褒义。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引子。从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出发,指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
第二部分(2—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
批驳观点
课文精讲
本文批驳了什么观点?在批驳过程中作者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树立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读书全在于会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重视整体的理解,不死抠字眼。)
阅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课文精讲
学 习 任 务 单
立靶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观点
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追溯根源,指出②_________导致曲解
分析古人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
提倡虚心的读书态度
用③_______的事例证明观点
用陆象山的话巩固观点
做分析
得结论
④_________必须反复阅读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断章取义
诸葛亮
重要的书
课文精讲
(连云港中考)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也就无所谓求甚解或不求甚解;然后又从正面论述了好读书才有发言权;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课文精讲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理解。
第5段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7段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第6段
“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考点
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真题模拟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支架
举例论证
特点
作用
通过举具体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典型的事例,真实可信,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考点
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返回
课文精讲
(新疆中考)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观点。
课文精讲
有同学认为,第7段内容冲淡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应当删去。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第7段在前文举例的基础上,再次阐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这是对全文“不求甚解”正确内涵理解的重要补充,更好地强调了文章观点,使论证更加严谨。
考点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真题模拟
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道理论证
引用特点
作用
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
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考点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陆象山的话,印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返回
课文精讲
结合你的读书学习经历,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深入探究
《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结构梳理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追根溯源,指出断章取义导致曲解
分析古人的读书态度
提出“不求甚解”的含义
提倡虚心的读书态度
用诸葛亮的事例证明观点
用陆象山的话巩固观点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把握实质 不拘表象
主旨归纳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重要写作技法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一课一得
《谈读书》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说理,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你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50字左右)
课文在线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
一课一得
运用排比句式,使说理气势增强,从反面和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益处,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除了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分句)外,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句子的意义相关或相近;③句子的语气相同。
写作策略
写作实践
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清心,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将遥远的过去变得清晰,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理想的未来变得多彩。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走向人生的广阔舞台。
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观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季羡林
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严歌苓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拓展延伸
观书有感(其一)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因常有活水注入,才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特别是后两句,人们常常用来暗喻人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才能不断进步。
赏析
课后作业
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并自拟读书格言。 
运用这两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方法,写成一篇小论文。
背诵《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