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20: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那些实词或者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的更准确、具体、完整。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以、于、而、则、者、也、焉、乃、为、乎、哉、虽、然、故等。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为“它、他、她(们)”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他,代扁鹊)
“操蛇之神闻之”
(它,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执策而临(面对)之”
(它,代指千里马)
2、助词,译为“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的)
3、助词,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
(凑足音节,不翻译。顷之...... )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动词,译为“去、往、到、到……去”
——“吾欲之南海”
(去)
“有何陋”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代词,译为“它、他、她(们)(的)”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它们,代两狼)
“百姓多闻其贤”
(他,代扶苏)
2、代词,译为“那,那些”、“其中”
“其人视端(注视着茶水)容寂”
(那)
“既克,公问其故”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克:克敌
3、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希望语气)许:答应
据《文苑滑稽录》载,有一考生,作文喜用“而”字,试卷上一“而”接一“而”。考官批曰:“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1、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
2、顺接
表并列
表承接
表修饰
表递进
博学而笃志 “而且、又、和,有时候不译
“溪深而鱼肥”
(不译)
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候不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不译)
连接动词,“着”“地”等,或者不译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康肃笑而遣之
施施:形容走路缓慢
漫漫:没有目的的
(地)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且、还)
:译为“可是,但是,却”
—连词
1.以用作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连接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要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者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者补语。介词可以根据功能分为表示处所、时间、原因、凭借、被动六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以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以我酌油知之。 凭借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可以一战” 凭借
2.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者句子,以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虚词,其本身无实在的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的理解句意。
1.表示因果,目的,翻译为来、用来 如: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表示时间和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自康乐以来。
3.用作动词
4.用作副词。同“已”,“已经”的意思。如:固以怪之矣。

1、介词,译为“用、凭、靠、把、因为、按照、拿……”
“以刀劈狼首”
(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
(靠)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策:驱策
(按照 )
2、连词,译为“来、以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凭借 来,表目的)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表结果)
3、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屋舍俨然”
(……的样子)
1、助词,形容词、动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而)
2、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但是”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
(既然这样)
3、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吴广以为然”
(对的)
4、形容词,译为“对的”
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学习就掌握
杂然相许 (……地)纷纷表示赞同
提高训练
1、泉州市中考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欲之南海
子墨子九距之
B、
其一贫,其一富
其真无马邪?
C、
以告富者
必以分人
()
2、甘肃省中考题:
下列句中画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一、解释画横线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康肃公善骑射( )
二、指出下面“而”的关系。表承接,可不翻译。表转折,但,但是;表修饰,“地”;表并列,“并且”。
1.学而时习之()
2.切问而近思()
3.康肃笑而遣之()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三、下列选句中加点的“以”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徐以杓酌油沥之(介词,用)
B.屠惧,投以骨(介词,把)
C.以观沧海(连词,来)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介词,凭借)
E.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认为)
下列句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老河兵闻之
C学而时习之 D国人道之
于 为 则 者 也
作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翻译为“在”“从”如:尝射于家圃 在
2.表示动作的对象,翻译为“对”“给”“向”“到”“同”等。
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以翻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
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以翻译为“比”。
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5.表示原因,可翻译为“由于”“因为”
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的于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一.用作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表示假设关系,可以翻译为“如果”“那么”。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表示判断。
可翻译为“就是”。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就是
常用短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2)法家:有法度的大臣。
(3)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7)恒:常常。
(8)亡:灭亡。
用作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以翻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的方面”等。
如: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的人”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十分高兴.舍:释然、宽舒的样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翻译为“个”“样”“种”等。
如:二者不可得兼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示“……的”
如:“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用作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者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如:“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可不译。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句,可以不译。
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也可不译。
如:贤哉,回也。
四.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对应,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五.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以不译。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一.作动词,读wei第二声
1.表示动作行为,“做”。
如:可以为师矣 “做”
2.“当作” “成为”“作为”。
如:武陵人捕鱼为业。
3.认为。
如:众服为确论。“认为”
4.判断动词“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二.作介词,读“wei”
1.表示动作的对象,可以翻译为“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介绍涉及的对象,可以翻译为“替”“给”等。
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愿为市鞍马”
4.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作“被”。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学而不思则罔
B 屠自后断其股 其真不知马也
C因往晓之 母命之, 往送之门
D有闻而传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下列词语中的为和列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可以为师矣。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用作副词。
可译为“竟然,居然”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于是”“才”“就”。
“蒙乃始就学” 吕蒙就开始学习了。就:从事
“乃悟前狼假寐” 乃意思是“才”
3.判断词。译为“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立为国君的人是公子扶苏。
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故:
1.用作形容词“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头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
2.用作副词,“特意”、“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
吴广故意再三提出要逃走。
3.用作名词,“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4.用作连词,“所以”、“因此”
故人不独亲其亲 因此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总结:如何掌握文言虚词
1、了解每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读课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