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自然灾害
(1)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类型:我国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
(3)影响因素: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_、产业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
海洋水文灾害
海啸、风暴潮等
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病虫害、鼠害等
6.1
气象灾害
“洪”指的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涝”指的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二者常接连发生,通称洪涝。
一、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分布广泛;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部季风区发生频率比较高;
平原地区发生的可能性比山区大;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所受损失更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以夏季最集中。
(三)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较大,夏季多暴雨;
②河流落差小,中游河道弯曲、狭窄,
河道淤塞、排水不畅;
④缺乏入海口;
⑤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中下游围湖垦田,调蓄能力低。
③支流多,上游来水量大;
(三)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
①上游植树造林
②中下游利用洼地,修建分洪蓄洪
工程
③下游开挖入海河道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洪涝灾害
形成洪水
气候:降水量大且不稳定
水文: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易产生强大径流
形成涝渍
排水不畅
地形:位于山地迎风坡
水文:河道弯曲,河谷宽浅
地形:地势低洼,地形平坦
降低水系
调节能力
人口众多
城市密集
灾害易造成更大经济、社会损失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河道
洪涝的成因
洪涝的影响
1、农作物受灾减产。大量农田被冲毁淹没,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破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使信息、运输闭塞或延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变质;
原材料供应不足,使生产能力下降;
紧急救灾物资受阻,扩大已有灾害。
3、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出现大量灾民,打乱社会秩序。
4、破坏生存环境。如水土流失,致使土地贫瘠;
含沙量增加,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湖泊萎缩、耕地沙化等。
5、污染水环境。包括病菌、工业废渣、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蔓延和扩散。
6、洪水还会对航运、交通运输、旅游业、水产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小提示 洪水并非就是洪灾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形成洪灾。
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称之为洪灾。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
① 上游——修水库蓄洪、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 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治理黄河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
治理长江要与荆江河段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
(2)非工程性措施: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宣传教育;
实行防洪保险等。
洪涝的防治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时空分布: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成因分析:降水多且集中; 地势低,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人类不合理活动等
融雪洪水
时空分布:4-5月融雪洪水(东北高纬度地区),
7-8月融冰洪水(西部山区)
成因分析: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时空分布: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河段
成因分析: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出现时长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时称为旱灾。
二、干旱
旱灾并非只发生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危害。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
降水异常
需求量大
旱灾
季风气候
降水不稳定
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
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严重
耕地集中,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
农作物播种时节容易缺水
我国干旱严重的原因
华北春旱的成因:
①多大风,气温回升快,蒸发强;
②锋面雨带未到华北地区,降水少;
③农作物需水量大;
④人口多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⑤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江淮地区夏旱:夏季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西南地区旱灾:
①降水较常年同期少;
②气温较常年同期高,蒸发旺盛;
③多岩溶地貌,下渗多;
④地势起伏大,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干旱的影响
农作物的大量减产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
引发沙尘暴
引发火灾
引发虫灾,“十旱九蝗”
A、抗旱措施
1.开源节流,合理灌溉
2.选用耐旱品种,抗旱播种
3.覆盖保墒,抑制农田蒸发
4.适当抽取地下水,缓解旱情
B、避旱措施
1.改革种植制度,避旱夺丰收
2.调整播种,躲过干旱
3.育苗移栽躲过春旱
C、防旱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深耕改土,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3.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
4.绿化荒坡隙地,改善生态环境
5.跨流域调水
6.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7.加强对干旱的监测和预报;
干旱的防治措施
我国: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7~11月)
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形成的,中心附近最大 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三、台风
成因
①广阔的暖洋面
②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
③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
提供充沛的水汽;海域水温高
动力机制
热力因素:热带、副热带洋面,提供充足的热量
动力因素:南北半球信风相遇
垂直方向:下热上冷,对流旺盛,近地面空气强烈辐合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水平方向:地转偏向力,气流旋转
注意:台风登陆后,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热量供应,又受到陆地下垫面地表状况阻挡,风速变慢,风力减弱
发生地区
高纬度地区:纬度高→水温较低,无法提供其热量条件
赤道地区: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很难形成台风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平均水温最高,广阔洋面;
地转偏向力较大;多发生在南北纬度5度至20度的高温洋面上。
台风与飓风的不同点在于发生的地点不同,称谓不同。
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飓风: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
台风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台风路径
①西移路径: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先向西北,到达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
影响因素
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台风向高纬度一侧的偏转力度比向赤道一侧更大,向北移动的动力。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牵引力作用: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副高强度不强,台风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影响我国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在其控制之下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如我国江淮地区7、8月份伏旱天气
影响路径因素:副高的位置、盛行风、下垫面的状况(陆地、海洋)、地转偏向力
台风结构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在热带、副热带海区
组成
①外围大风区:风力较大
②旋涡风雨区:位于台风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形成狂风暴雨
③台风眼:气压值最低,该处为下沉气流,无风、晴朗
台风影响及防治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防治措施
好处:①增加降水,缓解伏旱;②防暑降温;③保持全球的水热平衡
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修建沿海防护林;
③台风来临前,船舶听从指挥,立即到避风场所避风;
④加大宣传,提高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台风
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至初春时节
四、寒潮
中国寒潮灾害分布
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冬半年 (秋末、冬季和初春)
寒潮的影响
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
寒潮带来的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旱、春旱。
寒潮带来的低温可以、减轻病虫害
带来风力资源
2.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损失
1.伴随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3.大风、大雪、冻雨会阻断交通
4.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能力突破4 台风、寒潮、干旱的防灾减灾措施
类型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植树造林;
③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①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②做好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保温;
③交通和供电部门采取相关措施
干旱 ①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
②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③跨流域调水;
④循环用水,节约用水;
⑤改进耕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