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飞
孔雀
五里一徘徊
东南
徐陵 《玉台新咏》
多谢后世人,诫之慎勿忘
乐府
汉武帝刘彻设掌管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
唐代,乐府诗撇开音乐,注重诗的社会内容和功能成为一种新乐府,实际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如:
《燕歌行》《将进酒》
乐府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⑴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⑵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⑶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色
这幅画用做本课的插图,合适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一
扫除障碍,梳理情节
请概括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它讲述了 ( )。
贰
夫妻誓别(3-12)
兰芝抗婚(13-21)
告诫后人
叁(22-31)
双双殉情
壹(2)
尾声
托物起兴
序言(1)
兰芝自遣
尾声
“遣”、“逼”两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任务二
细品文本,欣赏形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人物两两一组,找出他们之间的交集,来展示人物“爱”的关系谱系图。
关系谱系
夫妻
刘兰芝
焦仲卿
刘母
刘兄
焦母
小姑
母子
母子
兄妹
姑嫂
兄妹
爱?不爱?
爱
兰芝之爱忠贞如一,殉情时毫不犹豫,求爱义无反顾。
夫妻之爱
自誓不嫁
投水而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思考1:
既然深爱,为何“自遣”?
爱
夫妻之爱
思考1:
既然深爱,为何“自遣”?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心灵手巧,热爱劳动,知书达理,多才多艺。
铺排(赋),互文
有强烈的自尊,坚强清醒。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阿女含泪答……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兰芝仰头答……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阿女含泪答……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兰芝仰头答……
哭
不哭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阿女含泪答……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哭
小姑:关系好
刘母:疼爱自己
独自一人
委屈悲愤
悲苦无奈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兰芝仰头答……
不哭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兰芝仰头答……
不哭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虽然深刻眷恋,但对事态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性格刚强。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兰芝仰头答……
不哭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性格刚强,谨守尊严,在要休弃自己的婆婆面前,不卑不亢,很有教养,也不示弱。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兰芝仰头答……
不哭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惭愧,自感愧对母亲,不忍母亲伤心,表现了兰芝的孝顺、坚强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不哭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兰芝仰头答……
在强势的兄长面前无奈,顺从;同时也表现了兰芝彻底绝望,决心赴死的坚定。
思考2:
已然自遣,有何感受?
爱
夫妻之爱
提示:品读细节,解读兰芝。
在遣还归家时,面对众人,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上堂拜阿母…不堪母驱使。
兰芝仰头答……
不哭
知书识礼
忠于爱情
理智清醒
独立自尊
爱
夫妻之爱
思考3: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忠于爱情
忍辱负重,胆小怯懦
叛逆反抗
思考4:
焦母,刘兄对焦、刘两人无爱吗?
爱?不爱?
阿母为汝求……
汝是大家子……
零泪应声落……
高期待,真关爱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客观关爱
阿母大悲催……
阿母谢媒人……
真关爱
任务三
深掘文本,有度探究
既然有爱,为何会发生悲剧,爱与悲剧有着怎样的关联?
补充常识
封建制度规定: “七出”(“七去”“七弃”):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洗,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仪礼·丧服》)
《礼记·昏义》:“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 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
《礼记·内则》:“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
《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白虎通》:”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补充常识
补充常识
关于封建理法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
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
《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o
补充常识
1.自由相爱与封建礼教的纲常观念冲突
兰芝与仲卿彼此深爱,尽管他们在思想上(或意识上)不可能有冲决封建礼教的纲常观念,但他们在行动上却有了这样的举动,愿意为了爱付出所有,包括生命,结果恰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用生命激起千堆雪。
爱之悲剧
“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2.焦母和刘兄对亲人的爱侧重于社会的主流取向,要求亲人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要求,就像大观园中贾宝玉的妻子只能是薛宝钗一样。也正因为他们如此的爱将他们深爱的亲人逼入绝境。
蛮横冷酷,独断专行
侧重于物质层面,关注门第、权势
爱之悲剧
3.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上不可实现的冲突造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必然使人有自由选择爱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实现,正如兰芝和仲卿希望能恩爱天长地久,但当时的封建宗法伦理政治网络以及相应的纲常观念不允许,尤其是深处其间兰芝和仲卿意识上不可能有主动反抗,只能是无奈的反抗,消极的反抗。
爱之悲剧
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化鸟”?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梁祝》中的“化蝶”。这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控诉。
另外,鸳鸯双飞的结尾与孔雀失偶徘徊的起兴互相呼应,加深了悲剧意蕴。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概言之,当兰芝仲卿双双殉情后,刘家和焦家将二人合葬,完成他们生同眠死同穴生死不离的夙愿,形式上流露了对他们的爱怜。
爱之悲剧
任务四
质疑辩驳,深思漫溯
学习提示里说“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方霞《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说“而是刘兰芝和焦母、焦仲卿之间的性格冲突造成的。”
你怎么看?请同桌间互为辩手,“各执一词”,辩论一番,试找到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1.焦仲卿性情优柔寡断,性格懦弱,面对焦母的训斥,他也不敢强烈反抗;
2.焦母过强的掌控欲和刘兰芝的“行动自专由”从而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家庭矛盾;
3.刘兄的专横蛮断,他的逼婚和刘母的默许令刘兰芝不得不婚嫁,这是刘兰芝的家庭悲剧;
封建伦理和规范的极大桎梏
焦母和刘兄的权威是一堵厚重的墙壁,封建社会的压迫,让家庭中母亲可以随意驱遣,兄长可以强迫妹妹嫁人,焦刘二人弱小之躯无力去冲破其罗网;
女人离开夫家不请自归让理解心疼女儿的刘母大为诧异,这也说明,封建礼教禁锢个体自由的一面也昭然可见;
封建婚姻中的独立自主性缺失导致个性不得“自专”也不言而喻。
焦仲卿,奉公守节,爱妻孝母,温柔深情,忠贞不二,但却也是优柔寡断、卑怯懦弱的;
刘兰芝,精妙无双,勤劳多能,品行端正,但却也是倔强自尊、内心独立自主意识颇强的女性;
焦母一心一意为儿子的新未来着想,为家庭的发展而决意驱遣兰芝,却又蛮横霸道,不考虑儿子的真正需要;
刘兄逼嫁兰芝理由也很合理充分,但却同样只从功利的角度去劝说妹妹。
人性的角度去审视
真正的悲剧是当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和自身的某些片面性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进而导致了灾难。 ——黑格尔
课后练笔:
请再联读《氓》和《孔雀东南飞》两篇诗歌,感受卫女与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选择其一,给她写一首赞美诗。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