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店铺(pù) 间断(jiān)
B.分外(fēn) 万不得已(yǐ)
C.搅和(he) 娴熟(shú)
D.亲戚(qi) 响彻(chè)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展览 腊月 风争 除夕
B.春联 年糕 店铺 开章
C.间断 除非 轿车 光景
D.一律 搅和 浓绸 解释
3.选出句序对调后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B.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C.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D.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夜不绝 绝无仅有
B.随心所欲 摇摇欲坠
C.万象更新 更名改姓
D.归根结底 张口结舌
5.《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下面哪项也表达了思亲之情?(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B.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D.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10.用一个字概括每组词语所包含的共同意思,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A.极目远眺 屏息凝视 有目共睹 察言观色(看)
B.安然无恙 安居乐业 忐忑不安 寝不安席(安)
C.喜出望外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笑逐颜开(喜)
D.深思熟虑 冥思苦想 处心积虑 发人深省(思)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解决。
C.为了防止疫情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12.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省略号: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1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重要日子有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B.《腊八粥》一文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 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C.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又写了四个场景: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D.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带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才结束。
二、信息匹配
15.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月初旬(xún xuàn)的时候,大家都会娴(xián xín)熟地将花生、榛(zhēn zhēng)子、胶枣、栗子、蜜饯(jiàn qiǎn)等掺(chān cān)和成孩子们爱吃的杂拌儿。
16.把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再接再励( ) 昂手挺胸( ) 迫不急待( ) 走头无路( )
承上起下( ) 没精打彩( ) 穿流不息( ) 无微不致( )
1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彩:①颜色。②彩色的丝绸。③表示赞赏的欢呼声。④花样;精彩的成分。⑤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⑥指负伤流的血。
彩排( ) 喝彩( ) 丰富多彩( ) 五彩缤纷( ) 张灯结彩( )
请根据 “彩”字的第⑥个解释再写一个词语:____________
18.请按照详略的不同把下面的内容分类,再按照时间顺序合并成结构段。
(1)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2)孩子们为过年做的准备。(3)大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4)过小年。(5)小年后的准备。(6)除夕夜。(7)大年初一的景象。(8)铺户开张。(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10)春节结束。
详写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内容可以和并成( )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1)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
(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
(3)“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
20.风俗寓意我知道。
(1)根据情境,给习俗选择对应的寓意。
A.步步高 B.财源滚滚
C.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D.福寿绵长 E.积极向上,团结奋进
①立春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民间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是( )。
②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期就已有的习俗,比赛时,大家努力进取,因为它代表了( )。
③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和登高相联系的习俗是吃重阳糕,取( )的吉祥之意。
④爷爷过七十大寿,一家人做好了长寿面为爷爷祝寿,祝福爷爷( )。
⑤过年奶奶包饺子时包进了一枚硬币,小孙女疑惑不解,奶奶告诉孙女:“饺子下锅,象征着( )。”
(2)你还知道哪些风俗的寓意?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的句子体现了八儿怎样的心理?请选择恰当的选项。
A.迫不及待
B.苦苦等待
C.美妙的猜想
D.亲见时的惊讶
(1)“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
(2)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
(3)八儿回过头来了。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
(4)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 )
22.选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正确用法。(填序号)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变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意思递进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
(2)大家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 )
(3)今天好冷呀!——你什么时候去北京? ( )
(4)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5)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
23.选词填空。
细微 细小
(1)这两个花瓶只有一些( )的差别。
(2)事情固然( ),但做好它并不容易。
鲜艳 鲜明
(1)这篇文章观点( ),言简意赅。
(2)( )的红旗在广场上迎风飘扬。
2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一……就……
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1)这( )粥,(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 )进灶房,( )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3)( )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4)( )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 )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略
2.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A 风争—风筝;B开章—开张 D 浓绸—浓稠
3.D
【解析】略
4.C
【解析】略
5.A
【解析】略
6.A
【解析】略
7.D
【解析】略
8.A
【解析】略
9.A
【解析】略
10.B
【解析】略
11.C
【解析】略
12.B
【解析】略
13.D
【解析】略
14.C
【解析】略
15.xún xián zhēn jiàn chān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6.励(厉) 手(首) 急(及) 头(投)
起(启) 彩(采) 穿(川) 致(至)
【详解】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再接再厉,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昂手挺胸——昂首挺胸: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迫不急待——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
走头无路——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承上起下——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没精打彩——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无微不致——无微不至: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
17. ⑤ ③ ④ ① ② 挂彩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当彩指负伤流的血时,我们要联系生活经验及平时积累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18. (1)(6)(7)(9) (2)(3)(4)(5)(8)(10) 三 (1)(2)(3)(4)(5)为一段;(6)(7)(8)(9)为一段;(10)为一段
【解析】略
19. C B A
【解析】略
20. C E A D B 示例: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团圆美满。
【详解】(1)本题考查对风俗寓意的理解。完成这道题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联系生活实际法,如饺子中包硬币的风俗寓意,大多在生活中有所耳闻;二是关键词推想、谐音关联法,如“吃重阳糕”的“糕”和“步步高”的“高”是谐音;三是请教长辈或上网搜集。
(2)本题考查积累能力。完成本题要充分回忆生活实际,定位风俗,思考寓意。如果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请教家中长辈或和同学合作完成。
21. A D B C
【详解】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2.抓住话中的要点,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3.提几个问题,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4.弄清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
6.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句子的含义。
(1)中从“要哭的样子”可见迫不及待。(2)中从“惊异得喊起来了”可见亲见时的惊讶(3)中从“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可见苦苦等待。(4)中从“只能猜想”可见是八儿美妙的猜想。
22. A C B A A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破折号的用法。
破折号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表示语音的延长。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表意思递进(紧承):团结——批评——团结。
6、表示总结上文。如: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3. 细微 细小 鲜明 鲜艳
【详解】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辨析,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细微:细小;微小。
细小:很小。
鲜明:(颜色)明亮;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
鲜艳:鲜明而美丽。
24. 不是 而是 一 就 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详解】考查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1)本句中“粥”和“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是并列的,所以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2)本句的意思是走进灶房,紧接着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前后分句式承接关系,所以用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一……就……”。
(3)本句中碗盏都准备好了,却还不能吃,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所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4)本句中唐东杰的面具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所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