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综合自检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单选题
1.选择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僧人(shēng) 缰绳(jiāng)
B.吞噬(shì) 琼楼玉宇(jiǒng)
C.敦厚(dūn) 王妃(fēi)
D.獠牙(liáo) 演绎(zé)
2.选出句序对调后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B.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C.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D.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3.对《藏戏》中语句“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藏戏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往往就地演出,贴近群众,易于被人们接受。
B.藏戏表演时间太长,观众因此随意来去。
C.藏戏因为演出随心所欲,所以需要边演出边创作。
D.藏戏从西藏传播到各地。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
C.藏戏的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八儿的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5.下列词语字形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鞭炮 栗子 寺院 身无分文
B.嘟嚷 浓绸 糊涂 赞叹不已
C.腊月 彩绘 元宵 随心所欲
D.粉碎 融掉 恐怖 能歌善舞
6.与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A.风景 B.景象 C.背景 D.景观
7.《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有的内容详细描述,有的一笔带过,( ),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的特点。
A.顾此失彼 B.面面俱到 C.详略得当 D.首尾呼应
8.下面的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爷爷奶奶去公园,每次都是安步当车,他们美其名曰“享受自然”。
B.这是他最珍爱的传家之宝,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肯轻易变卖的。
C.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的一年。
D.《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位料事如神、独出心裁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B.纤纤擢素手(洗涤)
C.今夜月明人尽望(全、都) D.泣涕零如雨(落下)
10.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食》这首诗应该用赞美的语气诵读。
B.《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方法是借古讽今。
C.“纤纤(qiān)擢(zhuó)素手,札札(zá)弄机杼。”诗句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
D.寒食节的传统习俗是吃冷食和禁烟火。
12.下面离农历三月二十最近的一个传统节日是( )。
A.中秋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清明节
13.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14.下列诗句不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是(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C.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光景、光阴、时光”这三个词的意思相近
B.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商店等一天中的第一次成交都可以说是“开张”
C.“熬”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灬”说明这个字与火有关
D.“骆驼、嘟囔、预备、热闹”四个词中加粗的字都读轻声
1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B.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悟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C.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写得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具体简略一点。
D.一篇文章,只要中心突出,不需要考虑详略安排,表达也很清楚。
二、填空题
17.读拼音,写出同音字。
jiānɡ 绳 边 硬 糖
shì 图 擦 徒 润
jùn 俏 严 疏 工
18.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万象 新 日夜不 不得已
截然不 悬灯 彩 残灯 庙
(2)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 ,非常热闹。
(3)春回大地,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是花的世界。
(4)聪聪和宁宁性格 ,一个活泼顽皮,一个内向羞怯。
19.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
一……就…… 除了……还……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1)人们 看灯, 会吃元宵。
(2)小红 学习好, 还愿意帮助别人。
(3)元宵 上市,春节的高潮 到了。
(4) 过年了, 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
20.请按照详略的不同把下面的内容分类
①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②孩子们为过年做的准备。③大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④过小年。⑤小年后的准备。⑥除夕夜。⑦大年初一的景象。⑧铺户开张。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⑩春节结束。
详写的内容有:
略写的内容有:
21.看图写成语。
(1)看着美食图,想象文中八儿全家吃腊八粥的情景,我的脑海中会禁不住出现 、 、 等成语。
(2)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 、 、 、 。
22.给“章”选择正确的解释。
A.歌曲诗文的段落 B.条目,章程 C.花纹 D.条理
(1)终日不成章。( )
(2)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
(3)妹妹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
(4)爸爸跟我约法三章,不让我到处乱跑。( )
23.选词填空。
(1)继续 持续
①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已经( )了一千多年了。
②休息十分钟后,会议( )召开。
(2)资格 资历
①他有( )参加这次公司的研讨会。
②他虽然在公司( )最浅,但是非常上进,深得领导器重。
2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
(1)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2)他惊异得喊起来了。
(3)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25.课本直通车。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 ,作者重点写了 、腊月二十三、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表现了春节 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及文化的喜爱之情。
(2)《腊八粥》一文详写了八儿 的部分,略写了八儿 的部分。作者在写八儿等粥时,写了“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是对八儿的 描写,体现了八儿 的心情,一个 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6.选择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意思递进
(1)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
(2)至少足够吃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缰;疆;僵;姜;试;拭;师;湿;俊;峻;浚;竣
18.【答案】(1)更;停;迫;同;结;末
(2)悬灯结彩
(3)万象更新
(4)截然不同
19.【答案】(1)除了;还
(2)不但;而且
(3)一;就
(4)因为;所以
20.【答案】②④⑥⑦⑨;①③⑤⑧⑩
21.【答案】(1)垂涎三尺;垂涎欲滴;馋涎欲滴
(2)花好月圆;闭月羞花;月明星稀;冰壶秋月
22.【答案】(1)C
(2)A
(3)D
(4)B
23.【答案】(1)持续;继续
(2)资格;资历
24.【答案】(1)准备
(2)惊讶
(3)不用
25.【答案】(1)老舍;腊月初八;除夕;热闹隆重
(2)等粥;喝粥;神态;焦急;天真可爱、嘴馋
26.【答案】(1)A
(2)B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