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正月(zhēng) 掺和(cān) 翡翠(fěi) 水浒传(hǔ)
B.骡马(lǘ) 似的(shì) 藏戏(zàng) 吞咽(yàn)
C.搅和(huo) 汤匙(chí) 嘟囔(nang) 哄堂大笑(hōng)
D.食醋(cù) 彼此(pǐ) 栖息(qī) 獠牙(chí)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C.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3.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巴金 B.《腊八粥》——沈从文
C.《寒食》——韩翃 D.《藏戏》——马晨明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
C.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八儿的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二、词语大观园。(19分)
1.根据语境写词语。(8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腊八那天,家家都会áo( )腊八粥,泡腊八suàn( )。除夕夜,家家dēng huǒ tōng xiāo( ),biān pào( )声日夜不绝。春节期间,人们会到qīn qi( )家、朋友家bài nián( ),而小孩子最喜欢逛庙会,因为庙会上有sài jiào chē( )和sài luò tuo( )的。
2.选字组词。(6分)
皎 饺 绞 缴
水( ) ( )刑 ( )洁 ( )费
伴 拌 绊 瓣
搅( ) 陪( ) 花( ) 牵( )
霄 销 硝 宵
元( ) 云( ) ( )烟 ( )售
3.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5分)
万( )( )新 万不( )( ) ( )( )不同
( )灯( )彩 ( )( )分文 两( )三( )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 ,显出一派 的气象。
(2)我们应该坦诚相见,不要玩弄 的奸诈计谋。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 ,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0分)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仿写拟人句)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用加点词语造句)
四、日积月累。(18分)
1.你知道下列古诗与哪个节日有关吗?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请连一连。(8分)
《寒食》 春节 赏月、吃月饼
《十五夜望月》 七夕节 禁火、吃生食
《迢迢牵牛星》 寒食节 贴对联、贴年画
《元日》 中秋节 穿针乞巧
2.根据语境填写诗句。(10分)
(1)“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 。
(2)寒食之夜,诗人韩翃用“ , ”来讽刺权贵。
(3)夏日夜晚,望着夜空中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我会想起诗句“盈盈一水间, ”,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 , 。
(4)《长歌行》告诫我们:“ , !”少年是做学问的最好时光,切勿荒废。
五、语言实践。(5分)
过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有人拿钱去买烟花爆竹玩。请结合当前我市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理解。(14分)
(一)课内阅读。(4分)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从选文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1分)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2.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在我国的文化长廊中还有很多描写传统佳节的诗句,请试着写一写。(2分)
我会写: , 。
3.请你用“ ”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1分)
(二)课外阅读。(10分)
花 灯 萧 乾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和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shú)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子,转眼又出来猪八戒,沙僧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qiān);旁边站着个梳了髽
(zhuā)髻的小脚女人,她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3分)
文中的过渡句是: 。在描写灯节各式各样的花灯时,其中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通身涂了 ,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能把风气死,所以叫“ ”。
简要分析文中介绍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应的习俗。(3分)
作者为什么要写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2分)
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2分)
七、妙笔生花。(30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了解家乡哪些民俗?试着回忆一下,春节元宵,守岁、逛花市、抖空竹;清明端午,踏青扫墓、看龙舟、吃粽子;中秋重阳、赏月、尝月饼、登高······今天的习作,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