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1城乡空间结构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1城乡空间结构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4 08: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 思维 能够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
区域 认知 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人地协调观 分析该区域城市和乡村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城乡发展观。
新知讲解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区位分析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1. 读图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2. 根据你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 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探究】
一.城乡土地利用
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地方
差异:与乡村相比,城镇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一.城乡土地利用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未利用土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一.城乡土地利用
城镇土地利用:是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一.城乡土地利用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乡村土地利用构成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形态: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一种功能区
特征:一般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两者呈背向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高级居住区密度低、环境好、配套全,位于城镇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居住区房屋面积小,居住环境较差,主要位于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
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形态:集聚成片
特征: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位置: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两侧,通常位于市区外缘,同时考虑保护环境。
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无污染工业可以布局城内
用地规模大、有轻度污染工业可以布局在城镇边缘或近郊区
严重污染工业远离城镇:
a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b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向
c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d远离水源或河流上游,选择在河流下游。
工业区布局
工厂区
风向玫瑰图判读方法:
曲线上每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长短代表风频率大小,线段方向代表风向。
a. 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城市B
盛行风向
b. 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城市A
盛行风向
盛行风向
(1)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
(2) 污染水源的工业布局:
d . 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选择在河流下游建厂
上风向
下风向
城市D
最小风频风
c. 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上风向
下风向
工业区布局
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位置:分布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有些大城市的核心区域,会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简称CBD):城市核心区域
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城市经济枢纽和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中心商务区
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特点:存在着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发展核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各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影响因素:有经济、历史、行政和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
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
商贸服务业发达
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经济因素
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商业用地布局在城镇中心,付租能力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率最大,0A段为商业区;
工业用地布局在城镇边缘,付租能力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率最小,BC段为工业区。
居住用地付租能力介于商业
和工业之间,距城镇中心距
离递减率较大,AB段为居住区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和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对城镇地租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交通便捷程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在城镇环路与公路干线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
城乡空间结构模式
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乡村土地利用示意图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乡村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刻。
密集型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便于就近管理农田。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大靠近。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村镇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服务设施。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一、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
三、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文化空间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一、对城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二、提出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案,提高用地功能分区和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三、减少交通运输对城市生活的不利干扰,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四、城市开发建设,
要从平面变为立体。
三.城乡区位分析
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镇作为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位的选择需要考虑城镇与外部的自然、社会、经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城乡区位分析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也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1)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2)高原:选择地势低平处
(3)山地:城市多分布在河谷低地或山间盆地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气候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青藏高原的城市如西宁、拉萨分布于河谷地形,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河流
河流的供水、航运、军事防卫、旅游等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1)效率指向 城镇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城市。
(2)社会公平指向 城镇注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的相对均衡布局,提供大量的就业、发展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不同收入人群共享社会福祉。
(3)滨水指向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4)地形指向 平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有利,山地丘陵区城镇建设投入较大。位于地势低洼地区城镇应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5)避灾指向 城镇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地质活动断裂带。
(6)交通指向 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7)文化指向 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教育科研机构较多处,往往形成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
(8)环境指向 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居住区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一般情况下,从地势地貌来看,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从气候条件而论,湿润温暖的地方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乡村聚落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较大的村落往往靠近交通要道,聚落发展与商贸活动互为促进。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