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 思维 能够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
区域 认知 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人地协调观 分析该区域城市和乡村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城乡发展观。
新知讲解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区位分析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1. 读图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2. 根据你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 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探究】
一.城乡土地利用
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地方
差异:与乡村相比,城镇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一.城乡土地利用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一.城乡土地利用
未利用土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一.城乡土地利用
城镇土地利用:是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一.城乡土地利用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乡村土地利用构成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形态: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一种功能区
特征:一般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两者呈背向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高级居住区密度低、环境好、配套全,位于城镇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居住区房屋面积小,居住环境较差,主要位于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
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形态:集聚成片
特征: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位置: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两侧,通常位于市区外缘,同时考虑保护环境。
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无污染工业可以布局城内
用地规模大、有轻度污染工业可以布局在城镇边缘或近郊区
严重污染工业远离城镇:
a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b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向
c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d远离水源或河流上游,选择在河流下游。
工业区布局
工厂区
风向玫瑰图判读方法:
曲线上每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长短代表风频率大小,线段方向代表风向。
a. 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城市B
盛行风向
b. 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城市A
盛行风向
盛行风向
(1)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
(2) 污染水源的工业布局:
d . 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选择在河流下游建厂
上风向
下风向
城市D
最小风频风
c. 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上风向
下风向
工业区布局
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位置:分布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
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
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有些大城市的核心区域,会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简称CBD):城市核心区域
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城市经济枢纽和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中心商务区
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特点:存在着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发展核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各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影响因素:有经济、历史、行政和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
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
商贸服务业发达
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经济因素
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商业用地布局在城镇中心,付租能力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率最大,0A段为商业区;
工业用地布局在城镇边缘,付租能力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率最小,BC段为工业区。
居住用地付租能力介于商业
和工业之间,距城镇中心距
离递减率较大,AB段为居住区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和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对城镇地租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交通便捷程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在城镇环路与公路干线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
城乡空间结构模式
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乡村土地利用示意图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乡村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刻。
密集型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便于就近管理农田。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大靠近。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村镇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服务设施。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一、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
三、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文化空间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一、对城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二、提出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案,提高用地功能分区和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三、减少交通运输对城市生活的不利干扰,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四、城市开发建设,
要从平面变为立体。
三.城乡区位分析
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镇作为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位的选择需要考虑城镇与外部的自然、社会、经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城乡区位分析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也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1)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2)高原:选择地势低平处
(3)山地:城市多分布在河谷低地或山间盆地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气候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青藏高原的城市如西宁、拉萨分布于河谷地形,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城镇形成和发展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河流
河流的供水、航运、军事防卫、旅游等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1)效率指向 城镇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城市。
(2)社会公平指向 城镇注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的相对均衡布局,提供大量的就业、发展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不同收入人群共享社会福祉。
(3)滨水指向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4)地形指向 平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有利,山地丘陵区城镇建设投入较大。位于地势低洼地区城镇应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5)避灾指向 城镇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地质活动断裂带。
(6)交通指向 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7)文化指向 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教育科研机构较多处,往往形成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
(8)环境指向 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居住区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一般情况下,从地势地貌来看,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从气候条件而论,湿润温暖的地方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乡村聚落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较大的村落往往靠近交通要道,聚落发展与商贸活动互为促进。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