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6 15: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庆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
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A.是整合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 B.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
C.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 D.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2.使用数字切词技术,得出《论语》中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的前9个有效关键词如图1。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论语》
A.以“天理”为核心思想 B.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
C.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 D.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
3. 《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
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说明,司马迁
A.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 B.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C.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D.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
4.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
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A.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
B.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D.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5.开元十七年(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说明唐朝
A.民族政策的开明 B.注重于选贤任能
C.西藏治理的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
6.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赞叹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度 D.租庸调制
7.皇权虽然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期,然而皇权的强大使得佛教丧失了士大夫佛
教时期的那种相对独立性,佛教在南朝时期越来越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这反映了
A.魏晋时期三教相互借鉴和融合 B.佛教传播主导南朝政治的走向
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D.皇权专制对佛教影响的两面性
8.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9.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图2,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A.北宋突厥B.金西夏 C.西夏突厥 D.金吐蕃
10.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1.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
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为投诚条件,康熙帝则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断然拒绝。这反映了
A.台湾处在荷兰殖民者控制之下 B.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
C.朝贡体系在清朝已经逐步瓦解 D.清政府起初主张以武力收复台湾
12.下面两幅图均出自清代徐洋的《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卷》,图3描绘了乾隆年间,钦天监观测出“日月同升,五星联珠”的天文异象,是“海宇晏安,年谷顺成”的祥瑞征兆,图4描绘了官民奔走相告,胡同巷道车马游人络绎不绝的景象。这说明
A.清朝科技高度发达 B.社会民众思想修养提高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繁荣盛世下存在着隐忧
13.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
个鸦片战争,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这表明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 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
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 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
14. 1878年,上海织布局筹建期间,总办彭汝宗在招股、购置机器、建厂等方面急于求成,
购置机器800部,结果都是劣质机器,根本不能运转。郑观应向李鸿章揭发彭汝宗的劣行时说:“或独断而不相谋,或会商而不见纳。”由此可知洋务企业
A.产品非商品化 B.经营状况惨淡
C.管理的封建性 D.官商合办为主
15.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16.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追求思想的自由便被禁锢,致使许多优秀的思想都不为人知。正是思想的局限、视野的狭隘,导致中国在方方面面逐渐落后于西方。”李大钊意在
A.剖析儒家学说的两面性 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面 D.宣扬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
第20题12分。
17. (16分)服饰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佩玉“尊者玉色纯,公侯以下,玉色渐杂,而世子及士唯论玉质,不明玉色,
则玉色不定也。瑜是玉之美者,故世子佩之。承上天子、诸侯,则世子,天子、诸侯之子也。瓀玟,石次玉者,贱,故士佩之。”
——摘编自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始皇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始皇身着服饰上黑下红,代表上天下地,此意也是神化皇权和经天纬地之独尊权力的表达。
一一摘编自崔琦《秦至南北朝服饰类名物词概念场研究》
材料三 汉唐时期频繁的商贸活动带来了异域的宗教,包含宗教特点的服饰也影响着礼仪服饰的发展方向。民族的互动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在融合的过程中,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加强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的统治,不得不学习较为先进的汉族礼仪制度。汉族也吸收胡族服饰轻便实用酌特点,并将之代入到礼仪服饰当中,袴褶服的礼仪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汉代凝动质朴,魏晋南北朝的浪漫奔放,唐代的包容华贵等时代特征都反映在各自时期的礼仪服饰。
一一摘编自罗祎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佩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服饰的特点,并从思想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
分析其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唐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皖籍丈人关于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等方面的记载,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点。1 860年洪仁玕在给李秀成的信中曾这样说过: “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徽为中……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清晚期的官员曾国藩曾说过“中原腹地莫要于皖”。另外,自康熙六年(1 667年)设立安徽省以来,拥有安徽籍贯的科举状元一共有41名,在为国家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使得安徽尚文的风气得到极大地弘扬。据统计,近代皖籍文人对太平天国记载的数量在全国占有很大分量,仅居江苏、广西等地之后。其中,皖南与皖中文人记载共1 7篇,而皖北文人只有1篇。这些皖籍文人身份不仅仅局限于官员、秀才与将领,还有商人、地主等等,涵盖了除贫苦大众外的各个阶层。记载的方式多样,主要的形式体例是记事,再辅以大量杂诗,大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而对历史的一种重塑。历史学家们要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是,从史料中试图全面地勾勒出历史。
—一摘编自潘如军、陈金锋《近代皖籍文人对安徽地区太平天国运动的记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记载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方面,近代皖籍文人所具有的优势,分析其记载所呈现出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于史学研究的启示。(12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
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一一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
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
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一一摘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0.(12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
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一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一一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4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6分)
安庆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A D A C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B C B D
1.C【解析】A项中的中原文明“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没有说明各种文明的发展水平,不选B;材料没有阐释中原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故不选D;中原文明融合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又向四周辐射影响,具有开放性,故选C。
2.D【解析】A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B项中自然法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心学的特点;“人”次数最多,“知”、“仁”、“君子”、“道”、“礼”等都是儒学中的道德认知,故选D。
3.A【解析】C项中的“史料”和D项中的“开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承认少数民族“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把“四夷传”和其它列传置于同等地位,故不选B项,选A项。
4.D【解析】A项“社会稳定”与史实不符;B项“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与材料无关;C项“门阀士族”材料并未涉及;与佛教、道教在此时广泛传播的原因相似,魏晋社会动荡,百姓困苦,通过“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娱乐活动寻求慰藉,故选D。
5.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城公主入赞、“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体现唐朝包容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故不选;直到元朝,西藏才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故C、D项不正确。
6.C【解析】“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将天下英雄收归囊中,故选C项;而A、B、D项与题意无关。
7.D【解析】这则材料主要表达了皇权对佛教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皇权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皇权专制对佛教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皇权的强大使佛教丧失独立性且处于从属地位,它的独立性发展和社会地位受到削弱和制约,皇权专制对佛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推动又有制约,故选择D项;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A【解析】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所以A选项正确;而BCD选项是关于理财方面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南宋政权并立的是北方的金与西北的西夏,故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1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依据材料“辽人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也没有把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B选项“开始”表达有误;C、D选项与题意无关。
11.B【解析】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从材料“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可知,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不能与外国问题相提并论,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故B项正确。此时台湾已经在郑氏家族控制之下,故A 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D项与材料相悖,从材料可知,清政府刚开始准备用和平的方式收复台湾。
12.D【解析】由图3可知钦天监仍用传统的观测仪器查看天象、预测吉凶,而同时期的西方已开展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体现了当时中国科技的落后,而图4反映出乾隆年间社会繁荣和谐,说明盛世之下存在着隐忧,故选D项。当时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已经落伍于西方,所以排除A项;材料中钦天监的传统观测方法和官民对此的普遍信服,反映了社会民众思想修养相对落后,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意思且表达不准确。
13.B【解析】从材料中“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可以推测出正确答案是B项;A项错在“炮战战术不精”,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力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D项错在“阴谋”,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4.C【解析】从材料中“独断”,可以得知洋务企业管理的封建性,故正确答案是C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产品”,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经营状况惨淡”,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以洋务官僚为主导的企业管理模式,无法得出D项,故不选。
15.B【解析】从材料中“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B项;A项“民族意识”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经济”、“民主体制”,故排除C、D两项。
16.D【解析】从材料中“思想的自由便被禁锢,致使许多优秀的思想都不为人知”、“思想的局限”等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D项;A项错在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未“剖析儒家学说”;材料并未提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不选。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答案】(16分)
(1)特点:严格的等级划分;(2分)原因:分封制度下,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2)特点:上黑下红。(2分)思想文化:阴阳五行学术的影响;制度方面:宣扬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的影响。(4分)
(3)对外的经贸文化交流;民族互动与民族交融;各个王朝鲜明的时代特征;纺织技术的进步;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18.【答案】(12分)
优势:地理位置的优势;尚文风气。(2分)
特点:数量多;皖籍文人身份多样;记载方式多样,以记事为主,杂诗为辅;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差异明显;有鲜明的记载立场。(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启示:史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关注史料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史学研究要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其余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9.【答案】(12分)
(1)耕地面积增加;新耕地的来源多;士族积极参与;官方政府大力支持;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速度快,与北方渐趋平衡。(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2)城市数量增加;坊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界限有所突破;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6分,每点2分。)
20.【答案】(12分)
(1)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2分)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反侵略或者中国人民的抗争。(2分)
(3)变法维新,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4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