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09:58:10

内容文字预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课一练
(分值:50分,时间:45分钟)
一、基础达标(13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yí( ),或畏之如虎,趋逼之间,最能_______(A.影射 B.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梁启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矿达,启dí( )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甘之如yí _______ 启dí 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文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词语是_________。(填序号)(1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3.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但是想要从容地应对敌国的挑衅,中国海军、空军依然任重道远。
B.不去计较,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才能在生命的征途中如释重负。
C.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D.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吸取教训,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
③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④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责任”“逃避”“愉悦”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这是一个设问句。
C.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D.“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礼记》《周易》《春秋》。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完成6-9题。(10分)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6.文章第一段以一连串的设问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阅读原文,在已给横线上用原文填空。(3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四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16分)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城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4分)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1分)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①1972年,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对此,周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要求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完了。”这话说得很重也很耐人寻味,针对的是当时一些同志的作风松懈,对工作如浮云般了无根基,看得见、摸不着,飘飘忽忽难落实,缺少责任心。今日思之,依旧拷问责任与担当。
②何为责任?为何要尽责?尽到责任又如何?梁启超先生一篇文章提出: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细细想想“责任”二字的始末,深意大抵在此。有权必有责,有权力的行使必有负责、尽责的艰难。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待到责任尽完,对使命有所交代,方可以自我告慰,收获甘甜的喜悦。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着我们这支队伍的苦乐观。
③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这忧不是顾影自怜的小我忧愁,而是家国天下的大我忧责。退休的第三天杨善洲便卷起铺盖上了黄泥沟,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植树造林2.5万多亩染绿荒无人烟的大凉山。谷文昌东山县治风沙时,带着技术员走遍了全岛412个山头,实地探风口、查沙丘,常是满身泥土,连续3年天一下雨就发动群众冒雨出动,先后种植木麻黄8.2万亩,构建起镇风沙、抗怒涛的绿色长龙。有人慨叹,当官不是什么美差,权力真是一种负担。这恐怕才是“担当”情怀的正解吧。
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说权与责,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是“大官”琢磨的东西。其实不然。1934年,红三军退出湘鄂西苏区后,因为没有电台,中央一直没有掌握他们具体的方位,党史上著名的停止“肃反”运动的“五月来信”无法送出。最终,组织上只能将它用密写药水写在两件衬衫上,交给通讯员小李。他不惧山高路远、重重关卡,一路苦寻,徒步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部队,将信交到贺龙手中,从而扭转了红三军的命运。这位“用生命送信”的同志未留下全名,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千千万万的小李。
⑤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是第一棵木麻黄试种成功时,谷文昌蹲在地上、爱抚树苗露出欣喜的笑容。要知道,在这之前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没种活,一经风吹沙打便奄奄一息。有了那样一份尽心尽责、百折不回的韧劲,才能真正体会到风雨之后难以言说的成就感与问心无愧。反过来说,责任未尽哪有乐可言?我们的干部队伍里决不可以有“潇洒官”“太平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先不说将受到追究问责,夜深人静之时也难以坦然面对一己良知。
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是尽责后,越有开心颜。正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乃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时时勿忘、久久践行,我们定能在群众满意中收获“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快乐。
(李波《人民日报》)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开篇引用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一事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课一练
(分值:50分,时间:45分钟)
一、基础达标(13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yí( ),或畏之如虎,趋逼之间,最能_______(A.影射 B.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梁启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矿达,启dí( )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甘之如yí _______ 启dí 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文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词语是_________。(填序号)(1分)
【答案】(1)饴;迪 (2)逼;避;矿;旷
(3)B;【解析】影射: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结合句意,应选B。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答案】C;【解析】A.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B.有误,前后表达不一致,去掉“能否”;C.正确;D.有误,缺少宾语,在句尾加上“意识”。
3.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但是想要从容地应对敌国的挑衅,中国海军、空军依然任重道远。
B.不去计较,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才能在生命的征途中如释重负。
C.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D.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吸取教训,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
③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④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解析】语段第一句提到了《论语》,而所选语句中与之衔接最紧密的是第②句;根据词语“也”可知,第③句排在第②句后;第①句进行总结排在第③句后;第④句点明担当精神的现实意义,排在第①句后。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③①④。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责任”“逃避”“愉悦”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这是一个设问句。
C.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D.“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礼记》《周易》《春秋》。
【答案】D;【解析】D.“《孟子》”应改为“《尚书》”。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完成6-9题。(10分)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6.文章第一段以一连串的设问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阅读原文,在已给横线上用原文填空。(3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四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以设问开头,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个观点。
7.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8.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具体、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9.人人必须尽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16分)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城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4分)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首先列举了初进职场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的现象,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并否定了年轻人的态度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提出。第一段列举年轻人初入职场时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的现象,第二段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否定的看法,这些都是在第三段提出中心论点做铺垫。
11.不能调换,第四段论述的是学徒常见的传统社会,学徒心态很重要。第五段论述的在少见学徒的现代社会,学徒心态并不过时。这两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并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2.“清零”一词在这里指完全忘掉过去的荣誉和光环,准确形象的表现了初入职场者该有的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环境,谦逊低调的学徒心态。
1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柳青的话并举出潘从明刚参加工作当好学徒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4.材料中的年轻人能吃苦,肯钻研,虚心好学。我认为年轻人就应该这样,抓住机遇,虚心好学,从一件件看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刻苦钻研,在成长的道理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进。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1分)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①1972年,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对此,周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要求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完了。”这话说得很重也很耐人寻味,针对的是当时一些同志的作风松懈,对工作如浮云般了无根基,看得见、摸不着,飘飘忽忽难落实,缺少责任心。今日思之,依旧拷问责任与担当。
②何为责任?为何要尽责?尽到责任又如何?梁启超先生一篇文章提出: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细细想想“责任”二字的始末,深意大抵在此。有权必有责,有权力的行使必有负责、尽责的艰难。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待到责任尽完,对使命有所交代,方可以自我告慰,收获甘甜的喜悦。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着我们这支队伍的苦乐观。
③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这忧不是顾影自怜的小我忧愁,而是家国天下的大我忧责。退休的第三天杨善洲便卷起铺盖上了黄泥沟,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植树造林2.5万多亩染绿荒无人烟的大凉山。谷文昌东山县治风沙时,带着技术员走遍了全岛412个山头,实地探风口、查沙丘,常是满身泥土,连续3年天一下雨就发动群众冒雨出动,先后种植木麻黄8.2万亩,构建起镇风沙、抗怒涛的绿色长龙。有人慨叹,当官不是什么美差,权力真是一种负担。这恐怕才是“担当”情怀的正解吧。
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说权与责,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是“大官”琢磨的东西。其实不然。1934年,红三军退出湘鄂西苏区后,因为没有电台,中央一直没有掌握他们具体的方位,党史上著名的停止“肃反”运动的“五月来信”无法送出。最终,组织上只能将它用密写药水写在两件衬衫上,交给通讯员小李。他不惧山高路远、重重关卡,一路苦寻,徒步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部队,将信交到贺龙手中,从而扭转了红三军的命运。这位“用生命送信”的同志未留下全名,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千千万万的小李。
⑤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是第一棵木麻黄试种成功时,谷文昌蹲在地上、爱抚树苗露出欣喜的笑容。要知道,在这之前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没种活,一经风吹沙打便奄奄一息。有了那样一份尽心尽责、百折不回的韧劲,才能真正体会到风雨之后难以言说的成就感与问心无愧。反过来说,责任未尽哪有乐可言?我们的干部队伍里决不可以有“潇洒官”“太平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先不说将受到追究问责,夜深人静之时也难以坦然面对一己良知。
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是尽责后,越有开心颜。正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乃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时时勿忘、久久践行,我们定能在群众满意中收获“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快乐。
(李波《人民日报》)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开篇引用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一事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16.引出议论的话题:责任;以周总理的话作为论据论述了责任的重要性;以具体事例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通讯员小李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分论点,每个人都有为国分忧的责任和必要性,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18.开篇用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一事提出所要议论的对象:责任;接着第②段讲道理,第③④⑤段摆事实,从多个角度论证了“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这一中心论点;最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号召广大党员为党尽责,为国分忧。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考查文段仔细阅读,划分层次,简单概括层意,然后用“作者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文字表达模式将层意整合。第①段由周培源写信给周总理的事引出论题;第②段以梁启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并加以解释,即道理论证;第③④段主要以举例论证得出无论“大官”还是普通人,都有责任、有必要为国分忧;第⑤段以举例论证,论述尽到责任才有快乐的道理;第⑥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