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难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被誉为“民族魂”。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作背景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知识链接
帝江
(南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
刑天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
骄虫 泰山 计蒙
ɡē
pú sà
fán suǒ
tǔ fěi
zēng wù
chuānɡ bā
zhú ɡān
zhì
qí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biàn zǐ
xiōnɡ pú
jié wèn
āi dào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mò lì
shū zhāi
pī lì
zhèn sǒnɡ
cū zhuō
shǒu ɡuǎ
生字学习
莫名其妙:
深不可测:
情有可原:
面如土色:
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词语解释
1.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2.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3.阿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整体感知
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这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因为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精读阿长买《山海经》,思考问题: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2.写我的远房叔祖是不是离题太远?为什么?
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由远房叔祖而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也就交代了“我”对绘图的《山海经》产生兴趣的原因,为后文写“我”渴慕《山海经》以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做铺垫。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表现了“我”根本没有把得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的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听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强烈的内心反应,表现了“我”的欣喜若狂。
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让“我”产生了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联系全文,你能说说作者连呼“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产生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长妈妈”“阿长”在此处与“我的保姆”连起来称呼,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这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文中运用了不少反差的笔法,试举例分析。
合作探究
(1)简笔与繁笔的反差。简笔:开篇仅用一句话交代阿长的身份;繁笔:介绍阿长的称谓颇费一番笔墨。
(2)人物心理的反差。没有文化的阿长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同时展现出真诚、淳朴、善良的天性,她对生活怀有期待而又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对小主人的祝福诚心诚意。
(3)人物前后的情感反差。先抑后扬,先前憎恶阿长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后来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我”对阿长充满了感激。最后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概括主题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