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1 07:51:30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第五单元 课时作业(二十五)
(对应学生用书P102)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丧失  丧乱  丧葬  丧家之犬
B.刚强  强迫  强辩  强弱胜负
C.下咽  吞咽  咽喉  狼吞虎咽
D.数据  数量  劫数  气数已尽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sànɡ,sānɡ,sānɡ,sànɡ;B项读音分别为qiánɡ,qiǎnɡ,qiǎnɡ,qiánɡ;C项读音分别为yàn,yàn,yān,yàn;D项均读shù。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相继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易:轻易
解析:“速”意为“招致”。
答案:C
3.下列多义词的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B.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终:最终
C.未果,寻病终      终:结束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终:整,全
解析:C项终:死去,去世。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百有余年矣
C.李牧连却之 D.暴霜露,斩荆棘
解析:A项“厌”通“餍”。B项“有”通“又”。D项“暴”通“曝”。
答案:C
5.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辇来于秦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A项的“西”,B项的“辇”,D项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解析:A项中“祖父”指“祖辈、父辈”。B项中“故事”指“先例”。C项中“其实”指“它实际上”。
答案:D
7.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洎牧以谗诛 ⑤后秦击赵者再 ⑥斯用兵之效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C.③④相同,⑤⑥不同 D.①②不同,⑤⑥不同
解析:①⑥判断句,②省略句,③⑤倒装句,④被动句。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8.下列与“破灭之道也”中的“道”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B.策之不以其道
C.伐无道,诛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
E.何可胜道也哉 F.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解析:B项与例句均当“途径,方法”讲;A项动词“取道”;C项“道义”;D项“规律,道理”;E项“说出”;F项动词“疏导”。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均当“用”讲;A项①为“因为”,②为“用,凭”;B项①为“才”,②为“用”;D项①为“因为”,②为“来”。
答案:C
10.试分析第二自然段从哪四个方面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秦国所得的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所得的土地作数量上的比较,说明韩、魏、楚三国灭亡“弊在赂秦”。(2)概述三国的祖先取得土地艰难和三国拱手奉献土地的轻易,说明三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3)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角度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4)引用古人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11.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所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①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 ①山巨源: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②奸慝(tè):奸诈邪恶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解析:“容”意为“或许”。
答案: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二公之料二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月晕而风 侣鱼虾而友麋鹿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B项均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这样/词尾,……的样子;C项,连词,顺承/连词,并列;D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答案:B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罪犯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诗》《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解析:“就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一句有误。“鲜”意为“很少”,故文意应为“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答案: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熟知祸之至于此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好恶”译为“爱好和憎恶”,“中”译为“心中”,“夺”译为“左右,改变”。(2)“固”译为“固然”,“见”意为“预见,了解”。(3)“使”译为“假使,假如”,“过”译为“错误”,“孰”译为“谁”。
答案:(1)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2)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
(3)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
【参考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返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随波逐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像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或许未必一定如此。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穿着奴仆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16.(2013·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     B.⑤④①②③⑥
C.③⑥②⑤④① D.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注意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二是六句话之间的关系。从空格前的内容看,语句的意思是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吸取前人的智慧;如果从连贯的角度分析,空格后的第一句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历史教育”或“人类”等,二是这句话要说明历史教育是吸取前人智慧的原因。然后可以从六句话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处句号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③⑥②应该排在一起;⑤单独成句,引出下文对镜子的相关表述。由此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四、语言应用
17.填写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3)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苏洵在本文中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请用一句熟语或名言概括作者表达的看法,并说说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团结就是力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看来,作者对所谓“谋臣”“奇才”的估价未免太高。不过六国如果想抗拒秦国,那么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