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22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图2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玫瑰花图案的彩陶盆具有典型的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鳞纹彩陶罐带有明显的辽东、蒙西红山文化的特征。这体现了( )
图1玫瑰花图案彩陶盆 图2鳞纹彩陶罐
A. 中华文明起源南北差异 B. 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C. 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D.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带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的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还具有一体化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排除A项;B项“十分频繁”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原文化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
2.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是在夏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在辛亥革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是在夏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在秦朝,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用
C. 家国一体,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政府的官员也要负责皇家的家族事务,这就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说明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家国一体,仅根据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官职名称并不能体现职能细化和官员众多,政府繁杂,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选官制度,不能说明选贤举能,唯才是举,排除B项。故选C项。
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
A. 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 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 D. 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项正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B项;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的是神医华佗,排除C项;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本草》,排除D 项。故选A项。
5. 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
时期 宗室 士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 3 24 4
唐宪宗 1 19 2 3
由表可知
A. 科举制逐渐发展完善 B. 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桎梏
C. 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权 D.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世家极大制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唐朝时期的士族地主仍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阶层有待进一步流动,B项正确;宋朝时期的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排除A项;士族控制国家政权是在魏晋时期,排除C项;唐朝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
【点睛】
7.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工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对某一制度内容的解释,这一制度( )
A. 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 B. 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扩大了税收对象,以财产为收税标准,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唐朝没有产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两税法以财产为收税标准,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 《晋书》记载,当时某一著作提出的“制图六体”包含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等六条法则。这是古代最系统、最完整的地图学理论体系,在地图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该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梦溪笔谈》
C. 《徐霞客游记》 D. 《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制图六体’包含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等六条法则。这是古代最系统、最完整的地图学理论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贡地域图》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材料内容体现了对该著作的描述,A项正确;《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符合题意看,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坤与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而题干内容描述的是《禹贡地域图》,排除D项。故选A项。
9. 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
A. 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 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 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 涉及而广百姓莫安其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而且青苗法属于理财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王安石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并没有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表为唐宋府(州)、县数目的变化(单位: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区域 唐 宋
南方:四府(州) 府(州)治数 35 48
县治数 170 243
北方:河南 府(州)治数 18 17
县治数 132 99
A. 中央加强地方管理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边患压力增大 D. 地方行政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分析可知,宋朝南方府(州)、县设置的数目总量高于唐朝,而北方正好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大量南迁,社会的巨大变化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B项正确;由南北方府(州)、县数量设置多少的变化不能得出是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北方边患压力大小与府(州)、县设置数量多少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府(州)、县设置数量的多少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取代了传统的“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亦成为宋朝的普遍现象。这种变化反映出宋朝
A. 国家大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 门第观念的淡化和阶层流动的加强
C.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科技与文化进步 D.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由“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可知土地流动速度加快,这都说明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宋代没有实现大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文化的进步,没有涉及民族融合,排除CD项。故选B项。
12. 明朝后期,理学已经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 )
A. 工商皆本 B. 学校议政 C. 经世致用 D. 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可知,明朝后期,理学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C项正确;工商皆本指工商皆为立国之本,与改变材料中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A项;学校议政、格物致知与与改变材料中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3.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 政府重视海防 B. 农民起义不断
C. 西方侵略开始 D. 地方制度异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这些卫所都集中在沿海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设置这些卫所有助于加强沿海地区海防,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侵扰,说明政府对海防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起义不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侵略开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制度异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甲——设伊犁将军 B. 乙——雅克萨之战
C. 丙——派办事大臣 D. 丁——设台湾行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 “天朝上国”的意识
B.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 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稍微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认识不足,说明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选择D选项,排除B选项;“天朝上国”是中国中心主义对中国的称呼,而材料却体现出近代中国人的主权意识淡薄,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贸易发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选项。
16. 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
A. 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 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 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认为西方学校教育中通过加强德育体育来实现强民体魄,因此其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当注重儿童在自然科学、体育和美育,进而提升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即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排除B项;梁启超的意图是实现国家富强而非普及全民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 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 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 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得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提及梁启超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不能反映国民教育开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未提及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专制主张,排除C项;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仅凭此不能得出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8.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制度 B.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 结束了封建帝制 D. 建立了共和制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句号”是指结束了某项事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打上了一个句号,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没有能够结束封建制度,排除A项;清王朝的统治仅有200余年,与“2132年的历史”不符,排除B项;建立了共和制政体不属于画上句号,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如表为民国前期湖南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主要是因为
创刊机构及创刊人 刊物名称 创刊时间
湘雅医专 《新湖南》月刊 1919年4月
省立三师蒋先云 《嶷麓警钟》 1919年6月
湖南学生联合会 《湘江评论》 1919年7月
周南女校向警予 《女界钟》 1919年10月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 B.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C. 政府对思想文化政策的放松 D. 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民国前期湖南地区创办了较多刊物,有医学院创办的、有师范学院的、也有学生和女校的,基本内容都是围绕着当代时局,去解放和唤醒民众,故这主要是因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解放思想,故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不是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排除B项;政府对思想文化政策的放松,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因此关于她的召开日期众说纷纭:“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抗战时期,中共将党的纪念日定为每年的7月1日。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历史带有主观色彩,原无真相可言
B. 历史解释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多元化
C. 历史研究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
D. 历史研究只有结合亲历者的结论才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不能只看一种材料,而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C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历史解释多元化无关,排除B项;亲历者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有一定主观色彩,并不完全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宣传标语。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人 红军是工农群众的红军,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工人农民一条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抗日反蒋,坚持到底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人”“抗日反蒋,坚持到底”,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因此共产党“反蒋”,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因此共产党“抗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红军是1927年-1937年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是1924-1927年,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解放军,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 如图是全面抗战的思维导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全民族抗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 徐州陷落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百团大战是正面战场进攻作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抗战胜利的保证是全民族抗战,A项正确;武汉陷落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排除D项。故选A项。
23.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建国初与我国建交的主要是亚非新兴独立国
B. 1955—1969年与我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C. 70年代建交高潮主要是由于中美建交的影响
D. 建交国数量变化是外交方针不断调整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在逐渐增加,这主要和我国推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有关,D正确;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A排除;1955—1969年受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这一时期与我国建交的主要国家主要是亚非新兴国家,B排除;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末,C排除。故选D。
24.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 中国民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近代工厂标志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三者共同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A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阶段,B说法错误;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地主阶级创办的,而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故C说法错误;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民用工业”,而“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未涉及是否是民用,故D错误。
25. 自1978年宪法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年宪法修正案从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调整。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新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A. 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 B. 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D. 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修订,体现了法制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与材料部分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一直在发展完善之中,没有完成的说法,排除C项;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卷511,叶向高奏疏
材料二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1
材料三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1698年-1768年)《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阁臣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军机处与内阁职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材料三描述的现象。
【答案】(1)阁臣相当于皇帝秘书;丞相属于中央行政长官。阁臣没有事权,主要任务是票拟奏章,供皇帝参考;丞相可以指挥六部等职能机构。(地位、职能任意一个视角)
(2)同: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异:军机处官员能贴近皇帝,参与商议军情和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权力逐渐缩小,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批评清朝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的政治现象的形成,与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有关;一方面实现了行政效率提高,解决边疆问题,奠定中国版图以及稳定政局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清的长期统治看,成为政治腐败与缺乏制度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可知,阁臣相当于皇帝秘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属于中央行政长官。根据材料“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可知,阁臣没有事权,主要任务票拟奏章,供皇帝参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可以指挥六部等职能机构。(地位、职能任意一个视角)
(2)同:根据材料“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可知,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异:根据材料“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可知,军机处官员能贴近皇帝,参与商议军情和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逐渐缩小,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看待:根据材料三可知,材料主旨在批评清朝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政治现象的形成,与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有关;一方面实现了行政效率提高,解决边疆问题,奠定中国版图以及稳定政局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清的长期统治看,成为政治腐败与缺乏制度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
27. 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化之路各有差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艰难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爆发的主要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答案】(1)事件:经济起步: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外国侵略、农民起义)。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等。
(2)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经济起步:根据“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可得出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背景: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内忧外患(外国侵略、农民起义)。影响: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等。
【小问2详解】
努力: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
28. 龙的形象常被西方用来指代中国,西方人笔下不同时期的龙的形象也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左图为1900年7月英国《笨拙》杂志刊载的漫画,题为《TheAvenger(复仇者)》,骑马者全副盔甲,翅膀上写着“Civilisation”(文明),持矛刺向一条瘦弱丑陋的龙;右图为2010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漫画,题为《FacinguptoChina(面对中国)》,巨龙对坐在椅子上的奥巴马喷以鼻息,似有威胁之意。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史实分别解读两幅漫画的主题,并对两幅漫画反映出的历史问题作出比较和阐述。(要求:解读准确,比较结论合理,阐述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
(1)解读:解读第一幅漫画主题,“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等均得分;解读第二幅的主题,“中国实力增强”“西方宣传中国威胁论”等均得分。
(2)比较:经过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谈双方共性,如“西方世界长期歪曲中国形象”“西方对中国一直存在文化误解和偏见”“对中国的负面宣传造成东西方的文化鸿沟”;也可以谈双方差异,如“近代以来中国的崛起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评价”;“西方对华态度因为近现代中国的变化而有不同”。如果比较结论既不在空间上比较,也不在时间上比较,则不得分。
(3)阐述:阐述过程须具备两个要素, 一是表明解读漫画背后的史实依据,二是紧扣之前的比较结论。
示例:
解读:漫画一: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侵略;漫画二:中国实力增强,西方宣传中国威胁论。
比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所谓的“文明”国家把贫弱的中国看做是落后和丑陋的,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西方文明差异的实质是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差距,贫弱的中国此时无力和西方列强对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西方国家宣传中国威胁论,惧怕中国的崛起,这也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力增强的反应。由此可见,西方对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了近现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00年7月英国《笨拙》杂志刊载的漫画,题为《TheAvenger(复仇者)》,骑马者全副盔甲,翅膀上写着‘Civilisation’(文明),持矛刺向一条瘦弱丑陋的龙”可得出漫画一主题:西方列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材料中“2010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漫画,题为《FacinguptoChina(面对中国)》,巨龙对坐在椅子上的奥巴马喷以鼻息,似有威胁之意。”可得出漫画二主题:中国实力增强,西方宣传中国威胁论。比较:可以从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国家实力、国际地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等角度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张家界市2022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图2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玫瑰花图案的彩陶盆具有典型的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鳞纹彩陶罐带有明显的辽东、蒙西红山文化的特征。这体现了( )
图1玫瑰花图案彩陶盆 图2鳞纹彩陶罐
A. 中华文明起源南北差异 B. 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C. 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D.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2.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 在秦朝,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一体,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
A. 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 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 D. 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 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
6. 下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
时期 宗室 士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 3 24 4
唐宪宗 1 19 2 3
由表可知
A. 科举制逐渐发展完善 B. 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桎梏
C. 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权 D.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世家极大制约
7.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工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对某一制度内容的解释,这一制度( )
A. 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 B. 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
8. 《晋书》记载,当时某一著作提出的“制图六体”包含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等六条法则。这是古代最系统、最完整的地图学理论体系,在地图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该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梦溪笔谈》
C. 《徐霞客游记》 D. 《坤舆万国全图》
9. 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
A. 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 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 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 涉及而广百姓莫安其居
10. 下表为唐宋府(州)、县数目的变化(单位: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区域 唐 宋
南方:四府(州) 府(州)治数 35 48
县治数 170 243
北方:河南 府(州)治数 18 17
县治数 132 99
A. 中央加强地方管理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边患压力增大 D. 地方行政制度变革
11. 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取代了传统的“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亦成为宋朝的普遍现象。这种变化反映出宋朝
A. 国家大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 门第观念的淡化和阶层流动的加强
C.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科技与文化进步 D.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12. 明朝后期,理学已经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 )
A. 工商皆本 B. 学校议政 C. 经世致用 D. 格物致知
13.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 政府重视海防 B. 农民起义不断
C. 西方侵略开始 D. 地方制度异变
14.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甲——设伊犁将军 B. 乙——雅克萨之战
C. 丙——派办事大臣 D. 丁——设台湾行省
15.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 “天朝上国”的意识
B.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 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16. 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
A. 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 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 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
17. 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 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 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 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18.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制度 B.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 结束了封建帝制 D. 建立了共和制政体
19. 如表为民国前期湖南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主要是因为
创刊机构及创刊人 刊物名称 创刊时间
湘雅医专 《新湖南》月刊 1919年4月
省立三师蒋先云 《嶷麓警钟》 1919年6月
湖南学生联合会 《湘江评论》 1919年7月
周南女校向警予 《女界钟》 1919年10月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 B.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C. 政府对思想文化政策的放松 D. 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0.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因此关于她的召开日期众说纷纭:“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抗战时期,中共将党的纪念日定为每年的7月1日。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历史带有主观色彩,原无真相可言
B. 历史解释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多元化
C. 历史研究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
D. 历史研究只有结合亲历者的结论才可信
21. 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宣传标语。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人 红军是工农群众的红军,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工人农民一条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抗日反蒋,坚持到底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2. 如图是全面抗战的思维导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全民族抗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 徐州陷落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百团大战是正面战场的进攻作战
23.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建国初与我国建交的主要是亚非新兴独立国
B. 1955—1969年与我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C. 70年代建交高潮主要是由于中美建交的影响
D. 建交国数量变化是外交方针不断调整的结果
24.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民族资产阶级强国路 D. 中国民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5. 自1978年宪法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年宪法修正案从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调整。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新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A. 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 B. 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D. 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卷511,叶向高奏疏
材料二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1
材料三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1698年-1768年)《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阁臣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军机处与内阁职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材料三描述现象。
27. 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化之路各有差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艰难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爆发的主要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重大努力。
28. 龙的形象常被西方用来指代中国,西方人笔下不同时期的龙的形象也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左图为1900年7月英国《笨拙》杂志刊载的漫画,题为《TheAvenger(复仇者)》,骑马者全副盔甲,翅膀上写着“Civilisation”(文明),持矛刺向一条瘦弱丑陋的龙;右图为2010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漫画,题为《FacinguptoChina(面对中国)》,巨龙对坐在椅子上的奥巴马喷以鼻息,似有威胁之意。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史实分别解读两幅漫画的主题,并对两幅漫画反映出的历史问题作出比较和阐述。(要求:解读准确,比较结论合理,阐述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