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 7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 7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19: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A.玄(xuán)虚 B.渺(miǎo)茫 C.诓(kuāng)骗
D.省(xǐng)悟 E.摧残(cán) F.脊(jí)梁
  2.解释下列词语
  A.怀古伤今:思慕古代的人和事,为当今状况不佳而悲伤。
  B.玄虚: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的花招、手段。
  C.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D.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请示保全性命、解除痛苦,也可指替老百姓说话。
  E.脊梁:脊背,文中借此指社会中坚力量。
F.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下面这段文字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一共用了有几处?其作用是什么?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参考答案
上段文字用了四处比喻的修辞。它们是“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发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些隐晦语和嘲讽语的运用,正是为了当时战斗的需要,字里行间,充分表明鲁迅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二、阅读语段,回答下述问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这段话中“人们”的谓语是:
A.是;B.少;C.现在;D.何尝少
2.“被摧残”、“被抹杀”,“消灭”的主语是:
A.人们;B.他们;C.大家;D.中国人
  3.“那”指代的是:
  A.这一类的人物;
  B.他们不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C.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全体中国人;
D.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给有的中国人;
  4.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参考答案
1.D;2.B;3.C;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