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习题3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习题3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0: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疑与学问》小测
1、 音形(45分)
国难() 程颐()
大儒() 停滞()
步骤() pì()如
biàn()论 虞()舜()
启迪() 腐草为萤()
biàn()伪去wàng()
颛顼()( )
2、 词语(21分)
1、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2、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3、多形容观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
4、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5、墨守:
6、大儒:
7、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判断题(6分)
1、标题是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做为中心论点,又可以做为论据。()
3、文章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三、指出论证方法(12分)
1、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
3、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
四、简析题(6+6+4分)
1、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作用:
关系:
2、一切学问家……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是: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文化”为什么不可互换位置?
《怀疑与学问》小测
3、 音形(45分)
国难(nàn) 程颐(yí)
大儒(rú) 停滞(zhì)
步骤(zhòu) pì(譬)如
biàn(辩)论 虞(yú)舜(shùn)
启迪(dí) 腐草为萤(yíng)
biàn(辨)伪去wàng(妄)
颛顼(zhuān)( xū)
4、 词语(21分)
1、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盲从)
2、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流俗)
3、多形容观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不攻自破)
4、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辨伪去妄)
5、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指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6、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7、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三、判断题(6分)
1、标题是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做为中心论点,又可以做为论据。()
3、文章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三、指出论证方法(12分)
1、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对比论证)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例论证)
3、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比喻论证)
四、简析题(6+6+4分)
1、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作用: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
关系:“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2、一切学问家……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是: “一切”指所有的,“常常”表明怀疑是一种思维习惯,不是偶然为之。强调了所有学问家都善于经常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文化”为什么不可互换位置?
“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文化”包括“学术”,互换后就讲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