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目标
1.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情况。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句式上的主要区别。
3.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本课学习素养
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高考对接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着重考查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2.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般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
分节导学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变化。
2.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句式变化特点。
4.掌握浅易文言文的翻译。
预习提示
1.结合课本课堂活动,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挑出古今汉语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如“孰”、“曰”、“吾”字现代汉语已经不这样使用。
2.古今句式比较,注意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如:“忌不自信”、“与坐谈”、“不若君之美”等等。
要点点拨
1.古今汉语声调变化:古汉语调号有平、上、去、入。现代汉语调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中的入声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古汉语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
2.古今词义变化
(1)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2)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
(3)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4)有的古词义至今感彩已有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3.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宾语 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副词作状语 +名词 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能愿动词 +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
“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名词活用作状语
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表示处所: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做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交好)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
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译文:把那些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拿出去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将军身披坚执锐。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 ,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令尹南辕反旆。(旆,Pei,末端像燕尾的旗)
c.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秦王恐其破璧。
d.动词活用为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
为。
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a.名词活用为意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成以其小,劣之。
4.翻译技巧(翻译六法)
(1)抄录法
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年号、国号、帝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在译文中均可抄录下来。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添加法
有些文言语句比较简练,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成分,译文应作必要的补充,使语句通顺明白。
如:若( )舍郑以( )为东道主。
(3)调整法
文言文某些句子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不同,翻译时应作适当调整,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4)删除法
有的文言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等等。这些词,在翻译时可作适当的删减。另外,有些重复表义的文言词语,译文中只保留一个即可。
如:夫战,勇气也。
(5)替换法
替换法,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原文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官场中的“下车”(一到任)、“视事”(到职工作)、“乞骸骨”(告老还乡)、“除”(授予官职)等等。
例: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6)对译法
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高考重庆卷)
画线部分的“可”(侯可)“晨”(早晨)、“驰”(骑马)、“发”(打开)、“椟”(木匣)、“出”(拿出)、“券”(田契)“归”(归还)、“主”(主人)需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自我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 : 满足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触龙言愿见太后 愿:希望
D赵王子孙侯者 侯:诸侯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C昼夜勤作息
D用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常以身翼蔽沛公。
属予作文以记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卒以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
屋极有窗以达气。
A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⑤
答案C解析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①介词,可翻译为“用”;③连词,表并列,可以翻译为“并且、而且”;⑤介词,可翻译为“因、由于”。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7.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9.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吾从而师之
C.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相对现代汉语词义扩大的一项是( )
A.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B.秋天漠漠向昏黑。
C.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D.吾羞,不忍为之下 。
1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句子。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
⑤君何以知燕王?
1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催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②抚字:安抚体恤。 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 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阳城以拙蒙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
②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
③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附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A 6C 7C 8A 9D 10A
11⑴宾语前置 不了解句子的停顿,不解决疑惑。
⑵定语后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⑶状语后置 冰,由水形成,但比水更加寒冷。
⑷主谓倒装 我的少年中国多美呀!
⑸介词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了解燕王的?
12⑴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⑵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⑶C.理由见参考译文。
⑷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⑸①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②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③译文: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