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耳和听觉
、选择题
“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比赛现场飘来了优美旋律。关于声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根据响度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噪声
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小科在学习《耳和听觉》这一节时做了一些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耳是听觉器官,所以在耳中产生听觉
B.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
C.人们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声音三要素
D.优美的音乐在一定时候也会成为噪声
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用力敲打鼓面,鼓面上的纸屑会跳起
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听小骨 B.半规管 C.耳蜗 D.鼓膜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笛、箫吹奏时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让医生听得更清楚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D.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调
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消声器 B.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噪声监测仪 D.防噪声耳罩
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初中生王鹏在电脑前倾听科学老师的分屏直播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王鹏能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听觉的形成部位在鼓膜
B.听课过程中王鹏自始至终都配戴耳机,长时间配戴耳机容易损伤耳蜗
C.王鹏听到老师喊他回答问题,耳中对声波刺激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听小骨
D.听觉形成的流程图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我们能分辨出隔壁房间用钢琴、小提琴和手风琴三种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填空题
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 。
(2)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
(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居民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 产生的,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 减弱噪声。
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机舱内的气压均会发生剧烈变化。这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张大嘴或咀嚼口香糖。这主要是为了保护 不受损害。
、实验题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1)小妍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2)小妍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解答题
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空气柱”或“杯壁”)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空气柱”或“杯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2.3耳和听觉答案解析
、选择题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
(3)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境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属于噪声。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
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对别人造成干扰,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①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②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响度来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此选项错误;
D、蛙声和蝉声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分析;
(2)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3)根据声音的三要素分析;
(4)根据噪声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A.耳蜗里的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由听神经传进大脑,最后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A错误。
B.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故B正确。
C.人们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声音三要素,故C正确。
D.凡是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就都是噪声;音乐虽然优美,但是晚上人们都休息的时候播放,肯定影响人体的健康,也就是噪声,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解答】解:A.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A不符合题意;
B、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B不符合题意;
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C符合题意。
D、鼓膜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越强,听到的越清楚;
(3)人耳能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20000Hz之间;
(4)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解答】解:A.长笛、箫声吹奏时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A正确;
B、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但不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故B错误;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振幅频率低于20Hz,人耳感知不到,而不是响度太小,故C错误;
D、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
B、城市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
C、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检测噪声大小的程度,并不能减小噪声,符合题意;
D、防噪声耳罩就是从人耳处减弱的,不让或少让声音传入人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明确声音的诸多实验中,分别是用来探究声音哪方面的知识(如产生、传播、特征等)。
【解答】解:
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探究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图乙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B错误;
C、图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
D、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解: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错误。
B、鼓膜内外的气压要保持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使鼓膜受损,错误。
C、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错误。
D、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中的一定区域。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对声音三个特征的区分,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解:三种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故选:B。
、填空题
【分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解答】解:(1)图中A耳郭,B外耳道,C鼓膜,D听小骨,E耳蜗,F听神经。
(2)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由外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所以鼻、咽、喉发炎时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常常伴有耳鸣。现代医学暂时能根治。
故答案为:
(1)B;耳蜗。
(2)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3)能。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振解:
(1)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把音量调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处。
【分析】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
【解答】解: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张大嘴或咀嚼口香糖,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能使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即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故答案为:鼓膜。
、实验题
【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材料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
(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
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1)粗细;(2)音调;松紧程度。
、解答题
【分析】(1)振动物体的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的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敲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吹瓶口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3)往保温瓶内倒水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解答】解:(1)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2)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位升高,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A正确。
故答案为:(1)瓶壁;低;(2)空气柱;大;高;(3)A.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