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生物常考题型总结解析
题型一:曲线类答题模板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例1: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 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解析:茎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促进生长较向光侧快,若向光侧浓度是b,则背光侧浓度应在bc之间;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且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对芽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芽的最适宜浓度比茎的小,而d大于c。
题型二: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例2: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表中A是________,B应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________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________。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现象②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防治碘缺乏病。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 升高 抑制(反馈调节) 下丘脑 ;(2)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兴奋性。
题型三: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例3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项正确;突触结构包括三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内,不能说属于突触前膜,B项错误;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包括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C项正确;免疫包括两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项正确。
题型四: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例4: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新陈代谢的影响(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装置放在适宜恒温的环境中)。
现有性别、日龄、大小相同的健康小鼠数只及有关的实验材料,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该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编号为A组、B组;
步骤二:A组切除甲状腺,B组不作处理,每天饲喂等量且适量的饲料,连续饲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将A、B两组小鼠分别放入A、B两瓶中,待小鼠安静后塞紧胶塞,一段时间后记录两装置中液滴的移动情况。
(1)该实验设计的装置有不当之处,请在不增加实验装置的情况下加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提出该实验确立的实验变量不科学、不严谨,需加以改进,请在不增加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期最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
答案:(1)B广口瓶中清水换成NaOH溶液;(2)步骤二改为“A组饲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B组饲喂等量的生理盐水”;(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动物的耗氧量,通过上述实验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液滴位置的变化来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4)A管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大于B管。
典型易错题
例1: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
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C.【解析】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0%×20%=4%,A正确;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80%×80%=64%,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80%×20%=3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32%+64%)×≈17%,B正确;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20%×20%=4%,在雄性个体中,XbY为2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C。
解题技巧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定义 公式
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2.基因频率的常见计算方法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某基因的频率=(某基因纯合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100%
②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
某基因的频率=某基因总数/(2×雌性个体总数+雄性个体数)×100%
注意: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计算。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PAA+PAa
Pa=Paa+PAa
注意: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方法: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符合:p2+2pq+q2=1。
同类题练习
1.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2.某海岛上分趾海龟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WW、Ww)的个体数每年各减少20%,连海龟ww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则一年后W的基因频率是( )
A.47.1% B.29.4% C.50% D.52.9%
3.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40%、16% B.60%、30% C.40%、30% D.60%、16%
4.某种植物的红花和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在某一种群数量足够大且自由交配的该植物种群中,DD占20%、Dd占40%、dd占40%,若将此种群中的个体随机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种群甲和乙,之后两个种群均无突变和迁入、迁出。甲由于环境条件改变,dd个体全部被淘汰,经过一代后,甲、乙中D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
A.75%和40% B.66.7%和63.3% C.66.7%和60% D.43.7%和40%
5.某种群数量较大、所处环境适宜且稳定,其中AA个体占36%,Aa个体占48%,则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6.设处于遗传平衡的某个种群,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且2pq>p2>q2,若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则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过程为( )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7.某山区岩石较多,有深色岩区和浅色岩区,在不同区域生活着同种岩鼠,其体毛深色对浅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与环境差异较大则容易被天敌捕食。某科研小组对该地深色岩区和浅色岩区岩鼠的深色表型频率及深色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岩区 深色表型频率 深色基因频率
深色岩区 0.95 0.7
浅色岩区 0.5 0.3
A.两个岩区深色基因频率不同,说明两岩区岩鼠存在着生殖隔离
B.两个岩区深色表型频率不同,说明天敌直接作用于基因型
C.两个岩区岩鼠的浅色基因频率相比较,浅色岩区的更低
D.浅色岩区的岩鼠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比杂合子基因型频率高
8.在对某植物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0%和70%,假定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4%和6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二年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和80%
B.第二年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由20%变为32%,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9.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虛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
A.经历了Ⅰ、Ⅱ、Ⅲ时间段的多次繁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使该种群产生了进化
B.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32%
C.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历三个时间段后,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0%
10.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在T点时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同类题练习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C 6.B 7.D 8.C 9.D
10.(1)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型
(2)Q到R 不一定
(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