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于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稍后,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向左走?
向右走?
【课程标准】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阅读教材P126-131内容 7min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经济表现
2.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的所做的努力
3.深刻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遵义会议的内容
5.红军长征的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测:导纲习题(1-4) 6min
1927年
4·12政变
1927.8.1
1927.10
1931.11
1930~1934年蒋介石发动五次大规模“围剿”
1927-1937
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1934.10-1936.10
政治:专制统治
经济:夹缝中发展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秋
“宁汉合流”
1928年底
东北易帜
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
南昌起义
1927.8.7
八七会议
1927秋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
1928
井冈山
会师
中华苏维埃
中央临时政府
红军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
时空观念
1927.4,
1928.5.3,
1928.6,
1927秋,
1928底,
1927.7,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宁汉合流
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专制建立,再现陌路
二次北伐,
取得胜利
形式统一
1927年“宁汉合流”
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北伐形势图
汪精卫与蒋介石
二次北伐
1928年
东北易帜
国民党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1.政治:专制统治、形式上统一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
形式上统一中国,专制统治
思考:从两次北伐的对比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战争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宗旨目标
讨伐对象
战争性质
结果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打倒张作霖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
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形式上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的专制统治。
思考:如何理解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问题探究
①1929年3-6月,蒋桂战争
②1929年10-11月,蒋冯战争
③1930年3-11月,中原大战
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①国民党新军阀各自为政;
②帝国主义势力尚未清除;
③国共两党处在对峙中。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二)经济: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1927—1936)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改换银本位,导致国际市场银价上涨,从1932年开始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获得成功。至1937年前,中国外汇市场一直非常稳定。法币政策实行后,刺激了国内生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融合。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在改革币制的同时,国民政府在1935年还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增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国家资本也稳步增长。这时国家资本刚刚与私人资本持平,产业资本略高于私人资本。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问题探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当时中国人如此地投入其心力于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毋宁是由于中国人寄望于一个新的全国性政权不同于北洋政府及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大家盼望这一个新政府能执行孙中山承诺的理想及其描述的愿景。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②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内交通暂时恢复,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和扩大;
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会
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
⑤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十年(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积极: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表现:
除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影响:
消极: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四大银行: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2)特点: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3)代表: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 政治 实行旨在维护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实施严密的保甲制度
经济 形成和发展了新的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军事 实行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独裁统治,扩大和强化反革命的军事力量
外交 对外实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英美等列强在华仍拥有大量政治、经济等特权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这种道路选择不会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5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踪5000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4月9日就被秘密杀害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等在“四一二”后相继被杀害。
——王檜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123页,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南京。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标志着两党合作全面破裂。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思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中共的选择是什么?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武装起义
思考: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共得出什么教训?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军队,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的重要性
事件 意义
1927.8.1
1927.8.7
1927.9
1927.10
学习任务:根据教材P135—136内容,结合地图,完成下列表格。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南昌起义
(背景、过程)
八七会议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建立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古田会议
地点: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
时间:1929年12月
内容: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0年,全国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1)南昌起义
①地点:
②时间:
③领导人:
④经过:
南昌(敌人兵力薄弱)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后南下广东遇堵,兵分两路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2)八七会议
①地点:
②时间:
③内容:
汉口
1927年8月7日
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指明了前进方向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盲目冒进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发动)
修水
铜鼓
长沙
浏阳
安源
三湾
井冈山
文家市
进攻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
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0月进军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从而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紧要关头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探究二: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走同样的道路却接连失败?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不能通过合法公开的斗争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探究一:为什么这些武装起义都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学习苏俄经验
失败
夺取中心城市
推向全国
走苏俄式
革命道路
失败说明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国情决定
(二)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依托和保障
保卫
核心
根据地建设
1、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遵义会议
4、毛泽东思想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新道路开辟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理论内容 地位 实践
党的领导 前提 ----------------------------------------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 建设
形式
建立军队,同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胜利
核心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支持革命
政权建设:
粉碎经济封锁,努力发展生产,巩固政权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经济建设:
政权对峙
基础
依托
打破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30.10.3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农民运动来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思想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开始成为共产党自上而下的共同使命。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1928.6.18,中共六大,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革命未到直接革命的形势,大会仍然坚持苏维埃革命模式。
对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虽有质疑的声音,但是不能阻碍它发展壮大脚步,虽有曲折却在前进。
有关革命道路问题,党内存在着严重分歧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已经实践,但没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红军长征
失败
1.背景
根本原因: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
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4.11-12湘江之战
1935.1遵义会议
艰苦卓绝的远征
1936.10甘肃会宁会师
2.过程
2、过程
(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张闻天 周恩来 王稼祥 毛泽东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历史意义:
c、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结束: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长征
中共走向成熟
1921—1933年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1935年
1921-1933:
1.5万中国元/月
1931-1933:
1.5万美元/月
①1927年起,先后安排瞿秋白、向忠发、 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
②1930年,改组中共中央政治局,让王明、博古等进入核心领导岗位
(1931年11月毛泽东被解除了红军的领导权)
①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财政与组织上依靠共产国际
根据国情适时调整 独立自主走向成熟
材料: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艰苦磨难,铸就长征精神!
3、意义
材料1: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2: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三、红军长征
三、红军长征
3.意义
一次鱼水情深的远征
一次检验真理的远征
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
一次苦难辉煌的远征
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
一次开创新局的远征
①革命: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干部:通过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
③宣传: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④抗日:长征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⑤精神: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激励着革命后继者。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小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即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4)革命性质由民主革命转移到民族革命: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1927.10,
井冈山
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28.4,井冈山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9.12古田会议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不同时期中共军队名称变化
1.中国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朱毛会师 )
4.中国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1946,沿用至今)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
北平
上海
南京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