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一、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
2.掌握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3.能够做到语言表达时避免出现歧义。
二、本节学习素养
1.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提高辨别语句歧义的能力。
2.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进而在实际语言运用(尤其是写作)中实现语言表达清晰的目标。
三、高考对接(本课与高考的关联点)
1.考点说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其中“简明”一条,“明”的要求中主要一点就是“要避免歧义”。另 《考试说明》中 六种类型的病句中,有一种是“表意不明”。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2.考查内容:
①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② 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四、分节导学
(一)学习要点
1.了解语句歧义产生的原因。
2.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
3.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二)预习提示
1.了解歧义的有关知识。
2.搜集生活中的歧义句。
(三)要点点拨
1.歧义的定义
总体理解: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基本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两种情况:
① 放在一定的语境,其意义就明确了,是合理歧义。常单独考查。
② 放在任何语境中理解都有分歧,是病态歧义。一般放在修改病句中考查。
2.歧义产生的原因
一、不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3)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
生歧义。
例如: 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五、 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例如: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2)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
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3) 动词与名词搭配,既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 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六、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例如: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3.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如:“你为什么打他 ”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如:“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如“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4.改变句子结构。如:“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如:“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四、注意的问题
1.语法歧义和事实歧义
实际上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能有足够的背景内容,将不会产生歧义。 例: 有人说我是学术界的泰斗,但只凭我这点功底,岂敢消受?
因此,在实际语言表达中,要注意语法上有歧义的句子在一定语境中就可能是一个表达清晰的句子,甚至可以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例: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③)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上例中⑴—⑼的指代内容初看上去真是让人无法推测,但置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具体语境中,却又是非此就无法传神地表达出当时林冲与陆谦等人的真实情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2.歧义与修辞
在我国的古诗中,有如以下句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俗语中(尤其是歇后语)也有大量这样的句子:
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在此,我们应该严格区分歧义与修辞(尤其是双关)是两个不同概念:歧义是消极意义上的语病现象;而修辞是积极意义上的特殊表达形式。
五、自我检测(45分钟 45分 )
1.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9分)
⑴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⑵他借我一本书。
⑶ 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⑷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⑸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⑹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⑺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⑻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⑼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B.走进新建的师范学院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他的父母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其母校任教,这次作为校方代表,千里迢迢也赶到北京来了。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如此浩大、迅速的城建规模,是广州建国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
B.国务院有关官员最近强调,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C.我一定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这样你在路上就有个伴儿了。
D.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任何错误都可以补救和纠正,人一下子多出好几亿,谁有本事予以“纠正”呢?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目前,在我市实行教师聘任制是有条件的。
B.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一流的。
C.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D.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5.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痛打落水狗”是鲁迅先生向革命人民发出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斗号召。
B.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C.“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D.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的墓。
C.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黄果树瀑布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瑰丽的特点著称于世,真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
B.这种由康伯尔软件公司研制的KM—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字符。
C.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D.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责令工厂立即采取隔音措施,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
B.超微型电脑已经尽现了巨大的魅力,但研究人员认为,其微型特点还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
C.这种教育是一种掠夺教育,无异于不管这块土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
D.张敏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9.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10.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
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
1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陶行知就指定了生活教育社中的几个共产党员负责筹备建校,并担任学校工作,又请了一些进步人士当教师。
B.看到交警同志在风雪中依然坚持指挥过往车辆,使我深受感动。
C.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排练,这台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心血的晚会终于要和观众朋友见面了。
D.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13.指出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项( )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C.船员们目睹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D.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爱和生存空间一起变大了。
14.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的一句是( )
A.学校通知,全体师生下午三点到礼堂开会。
B.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C.兴趣狭窄,就会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易滋长不良的品行。
D.单位里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当固定下来,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15.下列各句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翻译外国作品要用适当的语言,否则所翻译的作品就失去了原貌。
B.人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C.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
D.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加上一个总起或总结。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部分都有两个意思,但放在句中,却有一处歧义消失,选出这一句( )
A.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B.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小刚和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D.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之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18.“我们要学习文件”是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A.请做好准备。 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 D.请你告诉小王。
参考答案:1.⑴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⑵“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⑶“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4]“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5]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6]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7]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8]“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9]“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2. C (A是老王惊讶还是我们惊讶?B“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院”还是“实 验大楼”?D“其”指代不明,他?父?母?)
3.B (A广州怎么能建国?可调序为“建国以来广州”或改“建国”为“解放”。C 是我和你一同去还是妈妈和你一同去?D可以理解为解放以前的三十年,即“建国前∕30年”;也可以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即“建国∕前30年。)
4.C (A句的“有条件”是有歧义的。即可指我市已具备了有关的条件,也可能是指实行聘任制有一定的限制,不是无条件的。B句的“保管”有歧义,一是“保证”的意思,读的时候停顿在“种子”后面;一是保存管理的意思,读的时候停顿在“保管”后面。 D句“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
5.A (B句的“没有”管到哪里不明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是导师的建议呢,还是他自作主张的呢?不明确。 C句的“这”指代不明,可以是指“有偿新闻”这种现象,也可以是指“‘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件事。 D句有歧义。一种理解是主语是“主管领导”,“同意”是谓语,以下全是宾语。一种理解是“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这件事作主语,以下的是谓语。按前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占用耕地建房”的人;按后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同意占用耕地建房”的主管领导。)
6.B ( A 我是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呢还是认为“异议”正确?C句时间交待不清。“在古代”这一时间状语修饰了整个句子;而“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只能是现代的事情。可改为“古代的这类音乐作品流传到现在,只有文字记载……”D可以理解为我一个人存钱,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都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我和副总经理两人存钱,总经理不知道。)
7..A[ B项中既说“最高存储量为1.44兆”,又说“存储量为1.44兆以上”,表意不明确。C项中“这”指代不明,既可指“欣赏好诗”,又可指“创作好诗”,使语句表意不清,造成病句。D项中“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
8.C[A项中有歧义,“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合格标准以下)?意思不明确。B项中搭配不当,属语病。D项中有歧义,可理解为张敏自己烦人,导致学生不搭理他;也可是学生都不搭理他,导致他自己烦恼。]
9.C
10.B[A项有歧义,“十来岁的孩子”指谁没有讲明白。C项中“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D项中“他”既可指修鞋人,又可指另一人。]
11.A[B项中“这”指代不明。C项“她”指代对象不清。D项句意不明,“对论文的观点”是否已修改,没讲清。]
12.C[A项中有歧义,“并担任学校工作”的主语可是“陶行知”,也可能是“几个共产党”。B项中句式杂糅,使全句缺少主语。有两种改法,去掉“看到”或者“使”(这两个词不能同时使用)。D项中有歧义,“其他公司领导”有两种解释。]
13.A[B项中有歧义,“旁人”是劝告他“控告”还是劝他“不要控告”,意思不明确;当然结果他是“控告”了,还是“未控告”也难以说清。C项中“同归于尽”即含有“一起”之意。D项中有歧义,“和”作为连词和作为介词是,语意不一样。]
14..B[“章太炎的书”有歧义,既可以是“章太炎自己著的书”也可是“章太炎自己收藏的书”(赠送给图书馆,许多名人都曾这样做),也可能指“别人写的关于章太炎的书”。]
15.B[A项中“适当的语言”既可理解为语种,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字”。C项中“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要保持与原作的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要保持一致。D项中“或”改为“和”,才可一一对应。]
16.A[从“会得到人们的好评”来看,此句的中心应是针对“学生”而言,句意明确。其他三项仍存在歧义。B项中“修车的”可指自行车的主人,也可能指修车的师傅。C项中去学校的可能是两个学生的父亲,也可能是“小刚”与“小花的父亲”一块去。D项中高兴的可能是张师傅,可能是张师傅的徒弟。]
17.D[A项中“非常”与“至关”重复赘余,B项中有歧义,不明确被老师叫去的是一人还是二人。C项“志趣”与“发挥”搭配不当。]
18. B 解析:首先要辨析原句“我们要学习文件”造成了怎样的歧义。“学习文件”既可理解为动宾结构,意即我们要进行某项工作;也可理解为名词短语,意即学习用的文件。消除歧义的基本做法就是增设语境。如果把A、C、D这三项接上去,原句仍存在两种解释;若把B项接上去,其意思只能是“请把电视机关上,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文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