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化常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1: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测试卷
文学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是朱赫来。
C.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D.《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个。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人们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赤壁》都是七言律诗,作者分别是刘禹锡、文天祥、杜牧。
D.《夜雨寄北》(李商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以上作品是按照作者朝代先后顺序排列的。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和《游山西村》都是东晋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
B.诗歌《天上的街市》、历史剧《屈原》的作者是我国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
C.《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戏剧家莫泊桑的小说代表作。
D.《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依次记录了杜甫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宋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生活画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吸引着我们。《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溜索》都是经典的小说作品。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仍被人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按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文应为:《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与朱元思书》。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被称为“排律”或“长律”。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的范例。
D.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社戏》《孔乙己》均出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二、文化常识(每小题4分,共20分)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丙辰中秋”中“丙辰”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中“元丰”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敬辞是表示尊敬客气的言辞。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物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对师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老”“足下”等。
C.“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例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D.“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一更指晚上七时到九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官职相称,自古就有,文题《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即是这种称呼。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鞭策、勉励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则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与安贫乐道的志趣。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命名,与这个节气的特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开始;“雨水”表示该段时间降雨较多,“处暑”表示正处在炎热时节。
D.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始龀”“束发”“加冠”“而立”“不惑”六个词语是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孟夏草木长”中的“孟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三个月。
B.古代度量单位中,尺、丈、寻、仞等表示长度单位,豆、石、钟等表示重量单位。
C.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D.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
B.“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
C.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D.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带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三、文学和文化常识(每小题4分,共40分)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很多运用借代的现象,如:“布衣”指平民,“手足”指兄弟,“社稷”指国家。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C.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D.《出师表》的“表”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中道崩殂”中的“崩殂”一般用来称大臣的死。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B.《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在古代,人们常在住宅旁种植桑树、梓树,故用“桑梓”指代家乡。
D.尊君即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敬称自己的父亲。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契诃夫,俄国作家、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
D.《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老舍对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针对某物、某事、某现象抒发感慨。《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古时候,“太傅”“博士”为官名,“高龄”“高邻”是敬辞,“敝人”“鄙人”则为谦辞。
C.《秋天的怀念》《白杨礼赞》《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茅盾、契诃夫、安徒生。
D.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1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很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它们,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古诗词中常可见“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龟虽寿》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一门父子”指的就是曹氏父子。
D.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阿城的《溜索》、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在体裁上,都是小说。
17.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
B.《资治通鉴》是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清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D.中国话剧中的京剧、黄梅戏等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1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有“高龄”“令爱”等,谦辞有“拙见”“赐教”等。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每首八句四联,每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必须是对仗句。
D.契诃夫的《变色龙》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揭露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19.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诗人
B.《马说》——韩愈——宋代文学家
C.《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诗人
D.《关雎》——《诗经·周南》——虚实结合
20.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B.《行路难》——李白——唐代
C.《三峡》——柳宗元——唐代
D.《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四、课外阅读(每空2分,共20分)
21.李明在征文中引用了以下诗句,请你写出“桑梓”“烽火”“瀚海”所指代的事物。
(1)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桑梓”指 ___________。
(2)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烽火”指___________。
(3)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瀚海”指______________。
22.自然文化遗产小组在整理有关泰山的资料卡片时,看到“五岳归来不看山”这句诗。五岳分别是东岳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被称为“五岳独尊”的是________。
23.古代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鼠”“丑牛”。小明属“马”,与之相配的地支应是“_____________”。
24.“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端午节”“七夕节”这些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列,最后一个是______________。
25._______节的传统习俗有插艾草、包粽子、赛龙舟等。________节的传统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基础知识测试卷参考答案
文学文化常识
一、1.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2.C(《赤壁》七言绝句)
3.B(A.《游山西村》是陆游的作品;C.《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D.描绘的是唐代
由盛转衰的社会生活画面)
4.D(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A(正确顺序应为:《归园田居》《与朱元思书》《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
二、6.B(“令堂”是敬辞,用来称呼对方的母亲)
7.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8.C(“处暑”表示暑热即将结束)
9.A(“孟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10.D(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三、11.D(“崩殂”一般用来称帝王的死)
12.D(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3.C(《诗经》是“五经”之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4.B(《史记》是纪传体)
15.D(《故乡》选自《呐喊》)
16.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一门父子”指是苏洵、苏轼、苏辙)
17.A(B.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C.《西游记》是明代小说;D.京剧、黄梅戏等是戏曲,不是话剧)
18.C(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仗句)
19.B(《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
20.C(《三峡》-郦道元-北魏)
四、21.(1)家乡 (2)战争 (3)沙漠
22.泰山 华山 泰山
23.午
24.重阳节
25.端午 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