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课堂实录
桐城市孔城初级中学 吴文舟
一、谈话导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格言警句吗?
众生:喜欢!
师:那你们谁能说几句关于“勇气”的格言警句?
生1:勇气是处于逆境中的光芒。 (奥地利)茨威格
生2:勇气、勇气、勇气,惟有它才使生命之血具有鲜红的光彩。 (英)萧伯纳
生3:勇气是一种拯救力量。 (古希腊)柏拉图
师:大家平时很用心,积累了很多的格言警句,这在今后的写作中都可以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勇气的文章。
板书:《勇气》(美国)狄斯尼 狄斯尼是美国作家。
二、诵读感知
师:为了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影片资料。
(学生们认真观看影片资料)
师: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下面让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道来学习这篇文章。先请一个同学读开头,老师读结尾,中间2—18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开头和结尾读完后,教师巡视,学生自读中间部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浏览完)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浏览完了,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屏幕逐个显示:拘谨(jǐn) 颀长(qí) 熹微(xī) 寥寥可数(liáo)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师:请同学们将这些生字词认真地大声读一遍。
师:(大屏幕出示:诵读感知1、请同学们按照“课文讲述……故事”的格式,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1:课文讲述了一个法国妇女两次救美国伞兵的故事。
生2: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国伞兵在空投计划失败后两度被一位法国妇女隐藏,终于逃脱德军的搜捕,重返部队的感人故事。
(全班热烈鼓掌)
师:你们刚才为什么热烈鼓掌呢?
生:因为刚才这位同学把故事的过程用精练的语言给概括了,我认为能做到这样很不错。
师:是的,你评价得也很不错。
大屏幕出示:诵读感知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情节,可以相互交流一下,选择一个认为概括得最好的。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情节可以这样概括:
开端:空投失败; 发展:首次被救; 高 潮:再次被救; 结局:重返部队
师:同学们很认真,信息找得比较准确,概括得也很简洁,你们真会读书!
三、重点感悟
(大屏幕出示: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了故事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读一读。
生1:我认为法国妇女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两次写到了法国妇女,一次是在美国伞兵第一次求救时,课文中第4自然段中写到“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还有就是在美国伞兵第二次求救,也就是她在失去丈夫之后的第二次出场,文中第14自然段中写到“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当她两次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救,第一次的表现是“哦,当然啦。”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第二次表现是“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生2:在整个故事中,法国妇女只说了两句话“哦,当然啦”,“哦,当然啦,快”虽然语言不多,但她给我的印象却是坚韧、刚强和大无畏的。
生3:我觉得法国妇女特别值得我尊敬、佩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其是第二次出场,她并不因为美国伞兵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而拒绝了他的求救,甚至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美国伞兵的求救,并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藏起来。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痛恨战争,追求和平的人。
生4:正如将军所说,我也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这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有正义感、追求和平,有战争必胜的信念,同时她更有一种勇气,一种“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勇气。
师:刚才,同学说得真精彩,能够从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神态等方面通过具体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使法国妇女的形象非常清晰、光彩照人。这种学习方法很不错。我们今后要经常运用。
师:还有哪些人物令你感动呢?
生1:美国伞兵
生2:还有法国妇女的丈夫。
师:你们能运用刚才分析法国妇女的形象的方法来自己分析这两个人物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生1:我认为美国伞兵有求生的本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拼命的勇气,只有保住生命,才能更好地投身战斗,更好地投身于和平与正义的事业中去,在被捕后不绝望,勇敢逃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生2:美国伞兵第二次向法国妇女求救,这就证明他有很大的勇气,同时他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事实证明他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生3:我认为法国妇女的丈夫也令人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当妻子接纳了美国伞兵后,他没有犹豫就说:“赶快,你得赶快。”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了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一个痛恨战争、向往和平、有正义感、有勇气的人。
师: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很透彻。在这三个人中,谁应该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呢?
众生:法国妇女。
师: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既然法国妇女是主要人物,那为什么不多用一点笔墨来写她呢?
生1:没有多写,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多看、多说、甚至多想。
生2:我认为语言少,从简洁的语言、利索的动作中,更能体现法国妇女的勇气可佳。
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在逐条明确:
1、法国妇女:
第一次出场:
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语言描写:“哦,当然啦。”
动作描写:把他带进屋里。
第二次出场:
外貌描写:她没脸苍白,泪眼模糊。
语言描写:“哦,当然啦。快!”
动作描写: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她是一个信仰和平与正义、临危不惧、美丽而高贵的幸福女人。
2、美国伞兵:他是一位机智勇敢、充满生存智慧的士兵。
3、法国妇女的丈夫:他同妻子一样,是一位痛恨战争、有正义感的人。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出示:质疑探究1、拟题比较)
师:假如让你给文章拟一个题目,你认为还可以拟作什么?
生1:伞兵 妇女
生2:死里逃生
生3:一个美国伞兵的故事
生4:一段难忘的经历
生5:机会
……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题目,有的也还比较好,请试着与“勇气”比较,看哪个更好!
生1:我认为“机会”也还不错,可以写出美国伞兵善于抓住逃生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说明这个机会是法国妇女所赐予的。
生2:我认为“机会”没有“勇气”好,“机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表达文章的中心,而以“勇气”为题,一方面既要写美国伞兵那种为了更好地投身于和平与正义的事业而拼命求生的勇气,同时又写了法国妇女支持和平与正义事业的勇气,哪怕是失去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我认为以“勇气”为题更好。
生3:有些题目太长,而“勇气”显得简洁。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很有道理,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既要简洁鲜明,又要能凸现文章主旨,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注意炼题。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就是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有所不同。开头和结尾都用了第一人称来写,而中间用第三人称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师:你真是一个仔细读书的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相机大屏幕出示:质疑探究2、分析人称变化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帮他?
生:我觉得用第一人称来写让人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可信,是亲身经历的,而用第三人称来写,使故事更加客观、完整。
师:(向提问题的学生)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满意!
五、拓展延伸
师:一堂课的讨论,大家还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未尽,那么,请拿起笔来,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然后上台来展示一下,老师给同学们写个示例(大屏幕显示:拓展延伸
示例:
勇气是法国妇女面对凶残敌人的临危不惧;
勇气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的壮举;
勇气是公安局长任长霞打黑除恶的凛凛雄风;…… )
生1:(上讲台交流)
勇气是一座堤坝,挡住了胆怯的洪流;
勇气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勇气是一条小径,引领我们通向阳光大道。
生2:(上讲台交流)
勇气是军神刘伯承,在手术台上镇定自若;
勇气是英雄小雨来,在敌人的枪口下临危不惧;
勇气是战士邱少云,在大火烧身时一声不吭。
生3:(上讲台交流)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风雨中坚定的脚步;
勇气是失败一千次追求一千零一次的永不言败的精神;
勇气是超越昨天的自我来迎接今天的辉煌的信念;
勇气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品质;
勇气是面对困境的大无畏精神;
勇气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明知前方将有无数的陷阱却一步步走过的胆量;
勇气究竟是什么?
大胆地想吧,
其实这也是一种勇气。
(全班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敢于上台来交流,你们真有勇气!你们写得很美,表述得也很有激情,老师也写了两组,也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老师深情并茂地朗诵)
大屏幕出示:
第一组:
勇气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狱中宣言;
勇气是邓稼先不惧奥本海默的锋芒,闯入茫茫戈壁,研制“两弹”的豪情壮志;
勇气是徐本禹毅然放弃读研,奔赴西部贫困山区支教的义举;
第二组:
勇气是金,为正义闪烁,它会光芒万丈;
勇气是花,为和平绽放,它会灿烂辉煌;
勇气是歌,为事业传唱,它会高亢不息;
勇气是诗,为和谐吟颂,它会千古流芳。
(老师读完后,全班鼓掌)
师:哪位同学也来试着读一读?
众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将这两组排比句再齐声读两遍
师:这节课,通过我们愉快地合作,让我们感受了法国夫妇和美国伞兵的不同勇气。
六、课后练笔
(大屏幕出示:课后小练笔)
师:试着想像一下,请你以美国伞兵的身份给救过你的那位法国妇女写一封信。
教后记
《勇气》是语文版七年级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册的一篇小说,其情节并不复杂,但其发展却一波三折,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只寥寥数语,但其饱满、闪光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在教授《勇气》时,我力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同时又要引领他们走出文本,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理解“勇气”的内涵。通过一节课的合作交流,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走进文本:我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众多的语言材料中捕捉信息,如概括故事情节时,我让学生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方面入手,并且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有个同学是这样概括的:“开端:空投失败;发展:首次被救;高潮:再次被救;结局:重返部队。”这样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在分析人物形象上,我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主要人物的形象。本课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法国妇女。在本册第二单元我们就已经学习了几种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于是我就让学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看看作者在塑造法国妇女这个主要人物形象上,是如何刻画的,经过同学们认真搜索、筛选,最终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法国妇女在文章中共两次出场,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刻画,并且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而概括出法国妇女是一个信仰和平与正义、临危不惧、美丽而高贵的幸福女人。对于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丈夫的形象,我让同学们如法炮制,自己去搜索、概括,因为不是主要人物,我让同学们粗线条地感知,只要能概括出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就行。通过同学们自己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他们都能从中学到了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这也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点拨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2、走出文本:《课标》指出 ,阅读是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依托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勇于并善于走出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在这一课教学的“拓展”环节,我让学生以“勇气”为话题写排比句并上台朗诵。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一方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读写结合,读要为写服务,写是读的延续。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学生教学重难点掌握情况的检查、反馈。学生写的排比句,从形式上看,句式都比较整齐;从内容上看,都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勇气,即理解了勇气的内涵。同时我让同学们上讲台进行交流,其实这也是在锻炼学生的勇气。在这一环节里,我也主动参与其中,在课前我也准备了两组排比句,一组是叙事性的,一组是比喻性的。叙事性的排比句是让学生再次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勇气的行为;比喻性的排比句式是向学生渗透勇气就是为了正义、为了和平、为了事业、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通过师生不同形式地诵读排比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又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也较好地展示了教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