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11: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1.请在这首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字或词加以品析,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两小节诗歌的节奏有什么不同?说说这种节奏的变化在感情表达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诗离不开想象。在这雨过天晴的环境里,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生动了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种事物,具体描写出它在这个环境中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花园四季
在我家楼前,有一个花园,这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
初春,迎春花开了,桃花含苞欲放,垂柳抽出新枝。远远的望去淡淡的绿色,十分迷人。当花园里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时,真叫人如醉如痴。
炎热的夏天,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月季花,一棵棵垂柳像一把把遮阳伞。早晨,小学生在那里背英语单词,白天,老人们在要树下摇着扇子聊天,晚上,孩子们沿着路追跑。
深秋,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踩上去软棉棉的。
寒冷冬天,虽然树木不如春天那么艳丽动人,但是,下雪时,松柏树上排满了雪花,高高的枝上罩着一层霜,好像披上了一层白纱。
自然环境的美,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优美—( ) 艳丽—( )
枯黄—( ) 乐趣—( )
5.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顺序观察景物的。
6.这篇短文是围绕第______自然段写的。
7.作者抓住了花园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进行描述,写初春________开了,__________含苞待放,_________抽出了新枝;写盛夏五颜六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像一把把遮阳伞;写深秋________枯黄,纷纷扬扬地__________地上;写隆冬突出了_______时的景象。
8.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9.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10.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11.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12.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3.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14.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认为用得最生动的词是“晕皱”。因为“晕皱”把在温风吹拂下溪水泛起一圈圈美丽涟漪的状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第1小节比较轻快,第2小节感情更加充沛饱满。节奏的变化,使感情递进,层层深入。 3.雨过天晴后,小草身上挂着水珠,绿意盎然,它轻轻地摆动柔软的身躯,惬意地伸了个懒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赏析。这首诗中生动的词较多,只要能按要求选出字或词,并能说出点“好在哪里”即可。
示例:“炫耀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后小草青翠可爱、生机勃勃的情态;
“不再胆怯”也是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雨中的小白菊哆嗦胆怯的形象。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第一小节主要采取叙述的方式,而第二节更侧重抒情。
第一节中,“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不再胆怯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一连串拟人手法的运用,让雨后天晴的景象充满了生机。“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一句运用了美妙而贴切的比喻,把凤蝶儿“五彩”的翅膀幻化为一开一收的智慧书页,借风蝶儿的“闲游”巧妙地完成了对诗人自己悠闲心态的表达。
第二节的前两句并没有与第一节的前两句完全重章叠句,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突出和强调了诗人悠闲愉悦的情感。
3.本题考查仿写及拓展。根据原文内容使用的修辞手法,按照此写法,展开想象,选择事物描写情态即可。
示例:小路被雨冲洗的异常干净,连身体也变得非常柔软。
雨过之后,彩虹绚烂,小草绿意盎然,轻轻摆动柔软的身躯,展现它独有的张力!
4. 美妙 秀美 枯萎 趣味 5. 初春 盛夏 深秋 隆冬 6.一 7. 迎春花 桃花 垂柳 月季 垂柳 树叶 落在 下雪 8.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仔细分析文段内容可以得出,作者是按照初春、盛夏、深秋、隆冬的时间顺序观察景物的。
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文段内容,可以得出,这篇短文是围绕第一自然段写的。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文段内容,进行相应的填空,即可得出答案。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感情的分析和理解,仔细阅读文段内容即可得出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9.B 10.D 11.A 12.D 13.D 14.示例: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15.示例: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句子“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进行分析。
10.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句子“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进行作答。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全文,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文中②至⑤段描写了四种读诗方法,分别是理解内容、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对照品味。
1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本句诗与秋天无关,所以D选项错误。
13.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比较分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作者在第⑤段中引用这两首古诗,主要是想介绍对照品味的读诗方法。
1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了解油画与水墨画的特点,并据此进行分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