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测试范围:全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游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该现象客观上(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盐铁专卖制度的形成
C.加速了抑商政策的瓦解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2.隋朝统一全国后,曾对山东江南名门大姓的婚姻进行过抑制,但直到唐代,民间依然“修婚姻不及官品,而上阀阅”,前朝旧族仍然“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据此可知,唐代(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门阀体制影响深远
C.科举制度不受社会重视 D.婚恋关系极端保守
3.朱熹认为8岁宜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这反映出朱熹( )
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 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5.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均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6.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说:“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李鸿章的主张( )
A.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 B.忽视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
C.弥补了洋务运动存在的主要缺陷 D.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7.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普遍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把古典歌谚、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这些一向为士大夫所鄙夷的“俗文化”请上学术殿堂。他们旨在( )
A.确立民俗文化的主流地位 B.提倡新道德以反对旧道德
C.为传播西学披上传统外衣 D.借民俗文化排挤传统儒学
8.“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9.1938年3-4月间,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作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其后不久,由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抗日党派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这反映了国民党( )
A.放弃党派纷争团结抗日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充分保证人民民主权利 D.力图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10.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1.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12.1978年,邓小平率代表团先后参观访问了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中央代表团先后到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访问;当时负责工业发展的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也率代表团出访英国。该现象( )
A.扭转了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政策 B.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预示着改革开放决策正在酝酿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3.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14.全国人大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施政方针。下列对“一国两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
A.“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B.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D.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可以保留军队
15.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多边场合发表讲话,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为世界发展把脉引航。这说明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 )
A.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了领导世界的大国风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唐朝的许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及其实施产生的作用。(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1867~1959)在1949年回忆说: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材料二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 1905年冬,日本东京大森海湾,刺骨的海水凝固了一位中国湖南人的血液,他的名字叫陈天华。两年前,陈天华随1300多名留日大军,来到东京学习法政。在赴死前一天,陈天华留下了一纸绝命书,鼓励时人“去绝非行,共讲爱国”,不无悲壮而又充满着愤懑,使得前者赴后者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五十多年前”具体所指时期,说明“我们被日本打败”的结果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的巨大损失。(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6年7月 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
1956年底 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1952年 1978年
原煤产量 0.66亿吨 6.2亿吨
钢产量 135万吨 3178万吨
粮食产量 16392万吨 30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 5444万人 21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 3540个 64421个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
(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5分)
(2)分析上表中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二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6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8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最终导致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制度的形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古代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唐朝中期以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
2.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代结婚仍然看重门第,故选B项。唐代前期,中央集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唐代婚恋关系开放,排除D项。
3.C【解析】倡导经世致用实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可知,朱熹编著《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而不是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故选C项,排除D项。
4.B【解析】天子亲耕不只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而是体现出整体的沿袭,排除A项。各代皇帝都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传袭,故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
5.D【解析】为了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向清政府提供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非领土利益,但并不表示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开放全部的沿海港口,排除;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不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
6.A【解析】材料说明李鸿章主张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但涉及铁路、电讯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则不允许外资插手,“要由我们自己控制”表明李鸿章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对于铁路、电信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说明李鸿章的主张没有忽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排除B项;洋务运动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引进外资说明李鸿章没有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
7.D【解析】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普遍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把古典歌谚、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这些一向为士大夫所鄙夷的‘俗文化’请上学术殿堂”,可知新文化时期通过重视传统民俗文化来打破儒家文化的束缚,故选D项;材料只是提到重视民俗文化,并没有提到其成为主流,排除A项;传统民俗文化与新道德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期打破儒家思想文化束缚的方式,并没有提到传播西学,排除C项。
8.B【解析】“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项;A项指的是辛亥革命;C项与五四运动不符;D项指的是抗日战争。
9.B【解析】抗战时期,国共之间既合作又斗争,故A项说法错误。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力维护国民党—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因为国民党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努力塑造“民主形象”的结果,故选B项,排除C、D两项。
10.C【解析】由材料信息“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
11.A【解析】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故选A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正确;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D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均排除。
12.C【解析】1978年中国频繁访问西方国家,其实是为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作准备,故选C项。7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彻底扭转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政策,排除A项。1978年我国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不存在完善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访问事件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13.D【解析】“中央一号文件”属于行政法规,A项错误;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B项错误;“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属于私营企业,C项错误;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14.D【解析】“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规定回归后的香港、澳门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能保留军队,故D项符合题意;“一国两制”允许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被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其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题干所给材料中“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正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大会和G20并不是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并非谋求领导世界,排除D项。
16.【答案】(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4分)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分)
(2)特点:按现居住地登记征税;以财产多少作为收税的主要标准;分夏秋两季征税。(4分)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分)
【解析】(1)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九品中正制……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方式等方面,说明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之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制度在作用和限制工商业者方面,体现了专制政府的选官意图。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可归纳出按现居住地登记征税和以财产多少作为收税的主要标准;根据材料“分夏秋两季征收”可归纳出时间上分夏秋两季征税。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两税法的影响可从增加政府收入、放松人身控制、商品经济发展和税制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7.【答案】(1)时期:19世纪90年代。(1分)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分)。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催生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4分)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中断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3)培养了一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留日学生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投身革命运动。(4分)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此一时期为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作答结果及影响。
(2)结合所学,从签订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失败等角度分析作答遭受的损失。
(3)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从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民族觉醒等角度分析作答影响。
18.【答案】(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3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分)
(2)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外交环境的改善。(任意三点6分,若写出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革”中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也可从一个角度得分)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回答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改善了民生也可得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分)
【解析】(1)据所学结合图表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在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可从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政策、科学理论、外交环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可从对当时与对后世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19.【答案】(1)特区:厦门、珠海、汕头。(2分,任意两个即可)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4分)
(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分)变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3分)
【解析】(1)特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州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验:依据材料“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来看,经济特区的成立有利于吸引外资,并且可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2)观点:依据材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依据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来看,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改革方面来看,南方谈话之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开放方面来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