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邮票主题为中国先秦货币。其中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等农业,
区域;刀币形如工具“刀”,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圆钱则来源于纺轮或天
璧,是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A.早期铸币形制反映社会生产 B.农耕经济发展推动货币产生
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D.各国借助发行货币推广农具
2.《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颗明珠。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
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这说明
A.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 B.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
C.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D.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
3.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唐代
A.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诏令 B. 三省在皇权下相互牵制又分工合作
C.政令在皇帝画可后即交中书省执行 D.尚书省在行政实践中发挥决定作用
4.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
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5.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开放海禁,在漳州府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
化。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
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明朝历来重视对外贸易 B.外贸政策影响国计民生
C.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海外贸易造成白银外流
6.19世纪70年代,清延默许左宗棠以胡雪岩的“商人”名义向外商银行借款,以购买德
国军火抗击阿古柏。借款完成后,外商将“政治借款”的内幕泄露给李鸿章,李鸿章指
使下属检举胡雪岩挪用公款,不久胡雪岩被查办。这--事件表明
A.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矛盾斗争 B.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C.列强利用金融资本压榨中国 D.清廷顽周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7.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知识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清末《书目表》将知识体系分
为中学、西学、杂学;民国时期《生活全国总书目》将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近代知识体系分类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性质 B.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 D.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8.据《宜鬲人撤退铭文》,1938 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民族工业
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入川,被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人撤退”。
这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迟滞日军对沿海地区的掠夺 B.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地理布局 D.奠定了民族工业黄金发展的基础
9.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
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
部事务的政策等。这一外交政策上的转变
A.体现了中国外交革命性的特点 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10.下表为1980~2012年我国各类商品(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属于工业制成
品,两者包含部分相互重叠的商品)出口所占比重情况(单位: %)。据此可知
A.市场经济提升科技优势地位 B.我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改革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大了市场
11.下图为《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从中能够看出古代非洲
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②封闭落后长期与外部世界隔绝
③一些地区存在繁荣的商业贸易 ④通过阿拉伯人和亚洲进行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17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法国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在康
德、歌德等人努力下,德国在哲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致历史学家兰克鼓
吹道“德国人是奉上帝之命去发展与法国人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一变化说
明德国
A.启蒙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增强 B.成为了欧洲科技文化中心
C.工业化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D.十分不满法国文化的入侵
1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
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
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14.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
(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 -1961 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 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15.1971年,国际市场原油的价格仅为1.8美元/桶。到1973年初,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
织)单方面将石油价格从3美元/桶提高到5.1美元/桶,1973 年12月,欧佩克又将油价
提高到11.65美元/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这一变化体现了
A.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冲击 B.经济全球化开始深入到能源开发领域
C.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石化工业发展 D.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16.201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发表声明,敦促欧洲减少对其跨大西洋盟友的依赖,“ 我
们完全依赖他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并呼吁“欧洲需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
中”。默克尔的这一讲话
A.反映了美国已经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B.说明了欧盟成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
C.反映了欧洲彻底摆脱了美国的影响 D.体现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史上, 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
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粮食
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
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
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
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栗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的丰
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 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一一摘自 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粮食革命”的历史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6 分)
18.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正直不阿的画家家庭,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作画。
1917年从日本游学归来,任教于北京大学,力主国画革新,指出:“古法之 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1919年,在蔡元培
等人帮助下留学西欧,八年间他潜心求学,观摹无数名画,遍访艺术大师。抗战时期,
他画的骏马都是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铮铮硬骨。他画的雄狮,不是怒目欲眦的负伤之狮,
就是威镇百兽之狮。1940 年创作巨幅国画《愚公移山》,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以艰
卓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1946年,徐
悲鸿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强调描写物象务求精确。主张有重点
地取舍,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提倡现实主义,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
——摘编自廖静文《徐悲鸿小传》
(1)根据材料,概括徐悲鸿的艺术思想。(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8 分)
19.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我们试图寻求安全的未来,我们期待一个建立在四大自由基础上的世界。这四大
自由是:
第一,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言论和表达自由。
第二,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意味着每个国
家都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意味着全世界
范围内的裁军,而且裁军将变成一种趋势达到某种程度以至于任何国家都无法用武力侵
犯其邻国。
——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向国会的国情咨文演讲,1941年1月6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对自由思想的发展,概括其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大自由”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8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以下为1400--1800年间的主要环球贸
易路线。
-- - -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贸易的格局、白银流动的方向,拟定一个论题,
并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ACBDB ADBBC CACDA D
非选择题;
17. (1)主要影响:奠定了我国粮食生产基本格局;推动了人口迅速增长;促进农耕经
济继续发展;加速了,I:地开垦,破坏生态环境。(6 分,3点即可)
(2)主要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后突出;农业人口比重过大,粮食的尚品化不断
下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均土地和粮食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不利于社会
稳定;平均南产呈下降趋势,说明农业生产工具、技术落后。(6分, 3点即可)
18. (1)艺术思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革新;借鉴西万绘画艺术的精华;提倡现实主
义,作品反映时代精神;严格基木训练,力求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6分, 多点即可)
(2)主要因素:家庭的影响;海外游学经历的影响;对西方艺术的深刻洞察;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个人潜心治学的精神;民族危亡背景卜的责任与担当。68分, 4点即可)
19. (1)发展:在言论白由和信仰白由的基础上,提出“免于遗乏的白由”和“免于恐
惧的自由”。(2 分)
背景: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世界人民奋起反抗,美国国内
孤立主义盛行。(4分, 2点)
(2)意义:丰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白由人权思想;是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和保障的理
论发展;推动二战后资木上义国家构建社会你障体系;推动美国通过租估法案,支持此
界人民发法西斯战争;推动美国参加_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影响战后联
合国的建立;等等。(8分, 4点即可)
20.提示:
论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确定:
(I)对贸易格局角度: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洲和业洲在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欧洲
人主导东西方贸易: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
(2)对白银流动方向角度:中国在泰西方传统贸易中占据优势(白银主要流入地) ;关
洲在止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付出了丘大代价(白银的主要输出地,欧洲殖民掠夺的结
果) ;白银的输入在西万(欧洲)和东方(中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等等。
论述:围绕论题选择相关史实,分层次分角度进行论述。
示例:
中国在1400-1800年的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略含危机。(2 分)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人努力开拓市场,东西方贸易迅速发展;于此同时,巾国
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丝绸、瓷器、茶叶在西方市场备受欢迎,大量出口,白银大量流
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4 分)
但是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西方商品很难打开中国市场;而闭关锁
国的政策,越发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4 分)
总之,在世界市场形成发展中,中国曾扮演重耍的角色,却又错失先机。(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