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我与地坛》
教科书 书名: 《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以“宿命”一词为出发点,细读文本,分析文章三处所描写的古坛之景的景色特点。 二、由景触情,体悟作者关于生、死、活三者之间的生命思考及层层递进的人生境界。 三、以作者的生命哲思追溯根源,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中物我合一的境界,提高学生文学审美、鉴赏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眼中地坛之景的变化与生死活生命哲思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中境界之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一座废弃的古园历经四百年的风雨屹立不倒,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没有交集的两者机缘巧合之下却碰撞出宿命的味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二 走近地坛,体悟生命的意义 地坛与作者史铁生之间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地坛之中点点滴滴的景物却引起了史铁生强烈的共鸣。请同学们阅读3、5、7自然段,思考下景物的不同特点 命改朝夕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景物特点:雄伟壮丽之物的残毁——时间的无常 在岁月的长河中,世间的万物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一如四百年前的辉煌的古坛如今也变得寂寥,在人生遭遇挫折的史铁生眼中,眼前之景似乎与自己了无希望,残败不堪,濒临死亡的人生有着莫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散发出一种绝望的衰败之味。 这种淡淡的衰败之味在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也十分常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痛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哀;“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无常;“平林漠漠烟如织”的缥缈。这种“物哀”是一种从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亦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 乐天知命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景物特点:虫生百态,人生亦百态——地坛荒芜但绝不衰败,人生坎坷却绝不颓靡。 地坛虽有荒芜之景,却也有微小生灵焕发出的巨大活力与生机。在这样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史铁生对生死有了新的思考——生是注定的,但死却不必急于求成。这样的结论是对苦难的一种释然,对命运的一种接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是中华民族对人生的态度,天是天然,也是本性,命便是探寻规律。《庄子·马蹄篇》 提出“天放”的概念。他反对伯乐相马,支持马没有羁绊,自由驰骋,所谓天放。因此,“随心所欲不逾矩”符合本性的生存,看似是最低的生存方式却也是最高的生存方式。陶渊明采菊东篱,凝望南山;苏轼拾掇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是顺应了本心罢了。 静以待命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 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景物特点:生命的张力——宁静地抚慰,坚韧地活着 关于怎样活,史铁生说“活多久就要思考它多久”。可见生死的参悟只是一瞬,难的却是活着,当史铁生在十五年后重新返回地坛时,他于熟悉的景物中率先摒弃了视觉和听觉,以嗅觉第一次闻到了古坛的味道,这是一种舒适的却微苦的味道。当与地坛合二为一,内心归于宁静的时候才能发现这极细微细小的存在,史铁生说:“此前我总是蔑视墓地,以为无用,现在我懂了,那是象征人类平等的方式。”当超越生死,并明白生死同一,史铁生就能以宁宁静的方式写作,宁静的方式接受母亲的离去,宁静的方式坚韧地活着。
三 逻辑关系
四 结语 道家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因为天地最自然,自然即无华,无华便是一种平淡,淡而有味,是一种最好的生命状态。朱自清有淡淡的荷花香味,郁达夫有独有的秋味,姚鼐有他一览众山小的登泰的风味,史铁生有他的生命的无味,地坛是史铁生的宿命,天人合一,寄情山水便是古来今往心灵栖息之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