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量与与它所受拉力的关系。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形成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对实际测量操作中的错误要能够指出来并且给出规范的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精彩的蹦床运动。思考:视频上的人接触到蹦床后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又刺激的蹦床运动,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入课堂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做一做1:分组实验: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面团等物体上,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交流,互相讨论,物体的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两种,并能够说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
做一做2:用手拉橡皮筋、弹簧的同时,是否感受到了橡皮筋、弹簧对手的拉力,这些力都有什么特点呢?
现象:橡皮筋、手都发生了弹性形变
引出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弹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感受物体因为形变产生的力。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按压尺子、桌面、弹簧观察形变,通过力的示意图分析弹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和方向。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
做一做3:在用手将橡皮筯、弹簧逐渐拉长的过程中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学生感受发现弹簧的形变程度越大,其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不能恢复形变。
让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发现超出一定范围,弹簧不会恢复原状了,总结得出,弹簧需要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才会恢复原状。
设计意图:更直观的让学生理解弹性限度。
(三)实验操作
1、提问: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程度与它所受的拉力大小有什么等量关系吗?
2、演示实验: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拉力的关系
弹簧原长(cm)
外加拉力(N)
弹簧长度(cm)
弹簧伸长量(cm)
根据数据绘制坐标图像
由坐标图像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由弹簧的这个特性制做了弹簧测力计。
3、自学课本第7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结合之前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总结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二调”:调零;“三测”:测量操作;“四读”:读取数据,数字+单位。
4、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四)课堂小节
1、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随堂检测
1、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2、测一个大小为 8 N 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测力计,最恰当的规格是〔 〕
A.量程为 0-10 N,分度值为 0.2 N
B.量程为 0-5 N,分度值为 0.1 N
C.量程为 0-15 N,分度值为 0.5 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3、某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为 50 N 时,弹簧伸长 2 cm,若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为 1 cm,则弹簧测力计受力大小是〔 〕
A.50 N B.25 N C.100 N D.0N
4、在人向下跳至蹦床下陷时,蹦床由于发生了 而产生弹力作用。该弹力的方向 ,施力物体是 。随着蹦床形变程度越为越大,蹦床产生的弹力越为越 。
六、板书设计
弹 力
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看:二调:三测:四读:数值+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