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灰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灰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23: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感受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3、感受列宁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感受列宁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多媒体播放有关灰雀的视频
教师:这是灰雀,因为它的胸脯是红色的,因此得名红腹灰雀。你看,它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我们跟着灰雀回顾课文。
二、回顾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课文的主人公是列宁、小男孩。故事主要讲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最喜爱的灰雀不见了,找灰雀迫在眉睫,怎么找?去哪儿找?一起跟着列宁去看看吧。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教师:找遍,就是把树林全部找过了。可见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三、品读课文3~10自然段
(1)列宁发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教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由此可见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一般,人在心虚、紧张的情况下就会这样。男孩为什么会心虚呢?没错,灰雀的失踪可能与小男孩有关。此时,小男孩可能想:如果告诉列宁灰雀是被我捉走了,他可能会责怪我,想说又不敢说。
(2)小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教师:列宁看出了小男孩的心思,没有直接追问,而是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想告诉”、“又不敢讲”。说,还是不说,说,还是不说。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是因为小男孩看到列宁担心的样子,深受触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3)小男孩下定决心改正错误,放回灰雀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教师:自言自语,是指自己对自己说话。在这里,列宁可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这是列宁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小男孩。想让小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想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
教师:“会”、“一定会”表明小男孩下定决心改正错误。此时的列宁为了让小男孩改正错误,他还故作疑惑的问:会飞回来?。男孩的回答,”一定“、”肯定“这两个词语要重读,表明小男孩已经下定决心放回灰雀。
(4)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呵护。
教师: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小男孩低着头,仍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列宁没有追问,反而对着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句话即体现了见到灰雀后的惊喜,也体现了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
四、升华课文,爱是尊重。
(1)找一找文中表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2)教师小结
教师:这欢快的灰雀小精灵,惹人喜爱。文中,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表现在、欣赏灰雀、找灰雀、与男孩的交谈中。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表现在与列宁交谈的语言,和捉灰雀、放灰雀的行为。其实当我们喜爱一个事物的时候,最好是保护它,爱是尊重。
五、总结全文,学美好品质。
教师:以灰雀为线,列宁欣赏、喂食;小男孩捉。列宁发现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循循善诱、尊重、呵护小男孩的自尊心,让小男孩认识错误,放回灰雀。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小男孩的诚实、天真。
教师:列宁的美好品质值得学习,让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学习列宁的待人之道吧。正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2、找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
3、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