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2: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评估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
A.流逝 时间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 )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6.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 )。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7.《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8.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
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10.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二、综合性学习
11.“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八年级某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关于对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2)该班准备在全校开展宣传“低碳生活”的活动,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倡议学生低碳生活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40字左右。
(3)李沁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特意在网上找了一则资料,但是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A】如今,这股风潮逐渐慢慢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B】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增加,人类活动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义重复的问题,应将“________”或“_________”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这样的天气,广东人称为“回南天”。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
12.“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
13.“回南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四、现代文阅读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14.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5.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17.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8.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19.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2)节中画线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21.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B项中“蟾蜍(yú)”应为“蟾蜍(chú)”;
C项中“两栖(xī)”应为“两栖(qī)”;
D项中“追溯(suó)”应为“追溯(sù)”。
故选A。
2.D
【详解】D项应为白云飘移。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掌握。
3.B
【详解】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几乎:①将近于;接近于;②差点儿(儿化)。恐龙时期的生活环境离现在太远,只能推测,不能确定,故用“似乎”。
常常:指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一直:始终。对新观点争论的频率,用“一直”没有时间间断,能表示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不懈精神,而“常常”有时间间断。
可:允许。可能:(副)也许;或(表示对情况的估计)。根据原文可知,此处是肯定的意思,故应是“可”。
应该: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肯定:(副)一定;无疑问。句中有一个“似乎”表明这种情况是猜测,而“肯定”是非常确信,故应是“应该”。
故选B。
【点睛】
4.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中的句子统领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故答案为A。
5.C
【详解】C.有误,“悲惨”形容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悲伤;而“悲壮”指悲哀而雄壮。故不能替换,选C。
6.C
【详解】括号内容说明金刚石加温恢复到炭的状态。故选C。
7.C
【详解】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8.D
【详解】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故选D。
9.C
【详解】A.“大约”与“多”“左右”矛盾、重复,去掉任意两个;
B.“造成”与“基本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主要原因”或“主要因素”;
D.搭配不当,应去掉“和听到”;
故选C。
【点睛】
10.A
【详解】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故选A。
11. (1)【示例】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2)【示例】同学们,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应从每一名学生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3) ① “逐渐” “慢慢地” ② “增加” “提高”。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图表的认识。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图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从调查结果中的百分数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非常了解的只占很少一部分。(2)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用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来引出具体的内容。(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处“逐渐”与“慢慢地”重复,应该删去其中的一个。B处“生活物质条件的增加”搭配不当,应该把“增加”改为“提高”。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2.二三月份,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 13.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要解答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回南天,去文段里面找有关信息,提取解答。“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从中提炼关键语句,组成完整的句子,需要注意不要超过50字。
1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 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从中找出特点,提取关键语句,即可解答。
14.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15.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16.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
细读文本可知,第①段运用对比引出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第②至⑤段介绍了“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的现状;第⑥段至⑩段介绍了“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的原因;最后一段说明了寒潮的危害。所以本文的说明内容是: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细读第②段可知,本段中列举了“﹣20℃”“0℃以上”“﹣30.9℃”等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把我国漠河与英国利物浦冬季的温度进行了比较,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的情况,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的解释。
16.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语句“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中的“大约”,是在数值上和范围上加以限制,表示的是约数,大致、大概的意思。意思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致上是低14℃~18℃,但不是全部,若删去,则表达的过于绝对,与事实也不相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17.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合第①段“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第⑤段“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可知,本文①~⑤段先介绍了我国冬天比同纬度地区冷的现象;然后⑥~⑩段介绍了“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的原因;最后说明了寒潮的危害。文章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样的安排既符合读者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便于读者的理解。
18.C 19. 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21.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解析】18.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A项中“都是”与文意不符,故选A
19.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把握关键词句。
20.此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上分析即可。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2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分析文章把握关键语句,逐条答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