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时评估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 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 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 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2.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呼尔而与之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行道之人弗受 D.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 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6. 下列各项中,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不为 苟得也(苟且偷生) B. 乡为身死而不受(家乡)
C. 故 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7. 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一起) 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8. 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理解:“甚于死者”指“不义”,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举。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踩踏后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理解:列举两种具有侮辱性的施舍方式及其结果。表明“行道之人”和“乞人”应该受到礼遇,他们把“义”看得比“生”珍贵。
C.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是为了宫室的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理解: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之举,从正面论述“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9.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 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 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二、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1. 默写。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2)生亦我所欲, , 。
(3)《鱼我所欲也》中“ , ”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4)面对“生”和“义”,远在战国时期的孟子用“ , ”教给我们该如何抉择。(《鱼我所欲也》)
12.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 , 。
(2)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3)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4)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敢于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是: 、 、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和 。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13.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______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4.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天祥泫然出涕
③乞人不屑也 ④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 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的句子。
(4) 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②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③。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梁襄王:名嗣,梁惠王的儿子。②卒然:突然。卒,通“猝”。③一:统一。④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⑤浡然:兴起的样子。⑥人牧:统治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含义。
(1)语人曰 __________
(2)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__________
(3)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__________
(4)其如是,孰能御之 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望之不似人君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B.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C. 王知夫苗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D.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4) 从本文中你可以看出孟子具有怎样的思想意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屑xiè。B.蹴cù。C.丧sàng。
2.【答案】D
【解析】A.为了/做。B.比/对。C.得到/同“德”,感恩、感激。D.都是“所以”的意思。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之”是代词。B、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解答】
D.意思是: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正确的划分应是“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D节奏划分不正确。
ABC节奏划分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写法等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CD项分析理解正确。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不丧失“本心”。故B项分析理解不正确。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
B.“乡”同“向”,“先前、从前”的意思。故B解释有误。
ACD解释正确。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A句的意思是“用脚踢着给他”,所以“与”的意思是“给”。
8.【答案】A
【解析】B项,理解有误,应是表明“行道之人”和“乞人”也有羞耻之心。C项,理解有误,应是从反面论述“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C项中“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 的观点”不正确。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项,“得”同“德”,“与”同“欤”。B项,“辟”同“避”。D项,“乡”同“向”。
11.【答案】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略
12.【答案】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略
13.【答案】A;A;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句意为: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解释不正确;
B:句意为: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解释正确;
C:句意为:妻妾的侍奉.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解释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了解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记忆.
A: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得:得到.不是通假字;
B: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C: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
D: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乡:通“向”,先前.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另有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A:分析正确;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也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故该项分析不正确;
C:分析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B.
答案:
(1)A.
(2)A.
(3)B.
译文: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文言实词“患”的用法: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4.【答案】【小题1】(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②句意为:文天祥流泪说。涕:眼泪。
③句意为: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④句意为: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书:写。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是故:由此可见;句意为: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②中重点词语有以:用;句意为: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乙文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的句子有: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话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答案:
(1)①通“避”,躲避。②眼泪。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④写
(2)①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②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3)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译文参考: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乙】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词义积累:
过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到)
人恒过(犯过失)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
15.【答案】【小题1】(1)告诉(2)爱好,特别喜欢(3)干枯(4)抵挡,阻止
【小题2】B
【小题3】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盛大的水势谁又能阻挡得了呢?(关键词:归、就、沛然、御)
【小题4】孟子具有“仁政”的思想意识。
【解析】1. 略
2. B项,两句中的“而”都表修饰。A项,代词,代指梁襄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D项,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3. 略
4.
通读文章可知,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参考译文】
孟子拜会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别人说:“远远地看他不像君王,走近也看不出威严。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答道:‘不喜好杀人的君王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谁能追随他?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不追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天旱,禾苗干枯了。这时假如天上聚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就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当今天下的统治者,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盛大的水势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