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体的呼吸(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人体的呼吸(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05 17: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3章 人体的呼吸
能力提升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常言道“食不言、寝不语”。有的人边吃饭边说话,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会误入下列哪种结构,从而引起剧烈咳嗽 ( )
A.声带 B.胃 C.气管 D.咽
2.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组织细胞 D.组织液
3.观察模拟膈肌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示意图,③和④模拟的是(  )
A.肺、膈 B.胸廓、肺 C.肺、胸廓 D.膈、肺
4.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5.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顺序是( )
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②组织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6.最近,不少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阳过”们担心,家里藏匿病毒是否会感染给家人?权威专家建议,要妥善处理病人产生的痰液,被痰液污染的物品要随时消毒。因为痰液是病毒"温床"。痰的形成场所是(  )
A.咽 B.喉 C.气 管、支 气 管 D.肺
7.下列关于饮食与健康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A.牙龈出血应多吃水果蔬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A
B.胆囊炎患者不能吃油腻性大的食物——胆汁能促进脂肪乳化
C.对胃有刺激的药物装在用淀粉制作的胶囊中服用——胃不消化淀粉
D.食不言——吃饭时说笑,会厌软骨来不及遮住喉口,食物有可能进入气管
8.如图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分泌的黏液会形成鼻涕 B.③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C.④管道内表面有黏膜和纤毛 D.⑥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9.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时,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俗称人工肺(简称ECMO) 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医学仪器。使用时,先用一根导管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该装置后,血液经另一根导管回到人体的动脉内。以上描述的情形中,人工肺的作用是( )
A.使流经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可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
C.过滤流经血液的含氮废物 D.使流经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10.人体呼吸时,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含量减少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1.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肺泡处与血液进行交换,再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B.血液中的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C.肺泡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
12.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是( )
A.对空气进行杀菌 B.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清洁吸入的气体 D.湿润吸入的气体
14.唱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缓解压力,还能够锻炼人的心肺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胸腔容积变小 B.膈的顶部下降
C.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D.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15.图为人体吸气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B.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C.图中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D.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16.《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每年6、7月份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关于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分析准确的选项是(  )
①体内进入了太多的水,腹胀到极点致死;②水和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碍呼吸;
③惊恐寒冷刺激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室息死亡;④水温过低,寒冷致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7.打嗝是因为膈肌不自主地痉挛,导致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声带裂隙骤然收窄,引起奇怪的声响。打嗝时发生的变化是( )
A.胸廓容积缩小 B.膈肌收缩
C.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肋间肌舒张
18.人在吞咽食物时,能够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
A.甲状软骨 B.会厌软骨 C.气管软骨 D.软腭
19.人在游泳时,若水漫过胸部会感觉吃力是因为(  ),导致气体不易进入。
A.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 B.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
C.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 D.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
20.下列有关呼吸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流经肺泡后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温暖、湿润的作用
C.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路线: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D.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1.下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其中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过程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生命不息,呼吸不止,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图一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肺的变化示意图;图二表示肺内外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膈顶下降,气体呼出 B.甲过程对应曲线上的bd段
C.乙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乙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图二的c点
23.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很大,但我们的肺却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这是因为呼吸道可以 吸入的空气
A.湿润 B.清洁 C.温暖 D.干燥
24.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血液流经肺泡周围血管时,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25.请分析图①-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B.分析图②曲线中的B点可知,此时肺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生
C.分析图③B点,此时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通过分析图④曲线,能计算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18次/分钟
26.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B.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C.图甲曲线bd段时,膈肌和肋间肌都收缩
D.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
27.我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着呼吸,肺内的气压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如图是一个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对应的状态是吸气,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B点对应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
C.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由小变大
D.C点对应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值为0
28.ECMO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如图所示,膜肺中血液和气体虽然不直接接触,却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半透膜模拟的是单层细胞构成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是依靠呼吸作用
C.膜肺发生的过程相当于外界气体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D.在半透膜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还能过滤血液中的部分尿素
29.如图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字母表示气体,序号表示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血液来自肺静脉 B.a和c均表示二氧化碳
C.②处血液中氧气比①处少 D.b从肺泡到达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0.如图为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积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bc段,肋间肌收缩 B.曲线cd段,膈顶上升
C.b点肺内气压小于c点 D.曲线bcd表示一次呼吸过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如图为模拟膈肌的呼吸运动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②模拟______(填写器官名称)。
(2)表示呼气过程的是图______(填写A或者B),此时膈肌______,膈顶部回升、此时胸内气压______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
3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
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小彬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如下图: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_________,而其他条件都_________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_____
(3)根据图写出PM2.5“入肺”经过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号和序号表示)
(4)PM2.5“入肺”时,7是处于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5)为减少PM2.5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请你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
33.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咽拭子”和“核酸检测”成为大众熟知的医学名词。下图1、2分别是呼吸系统模式图和呼吸运动的模拟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新冠病毒首先随空气进入鼻,有些病毒被黏液留在了鼻毛里,穿过鼻腔的新冠病毒来到了一个路口——[①]______,该器官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2)顺着气流,它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②]______,之后到达气管、支气管形成痰,气管上的纤毛将这些痰扫回②处,咳出体外。
(3)还有部分痰液没有咳出,到达[④]______,痰中的病毒侵蚀肺部,引起肺炎。
(4)肺泡壁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且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5)图2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装置,其表示人体正处于______(填“吸气”或“呼气”)状态。
34.下图为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的起点是[ ]________。
(2)③是________,它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
(3)⑤是支气管,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________,其外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丰富的________,这有利于________与_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
(4)⑥是________,位于胸腔,左右各________个,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35.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序号①至⑤表示消化液,其中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分析如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消化液②是_____________,初步消化_____________。
(2)在五种消化液中,_________(填序号)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___________(填序号)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不同于其他四中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3)消化终产物a、b、c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4)a是_____________,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__运输,最终在_____________内被氧化化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3章 人体的呼吸
能力提升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常言道“食不言、寝不语”。有的人边吃饭边说话,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会误入下列哪种结构,从而引起剧烈咳嗽 ( )
A.声带 B.胃 C.气管 D.咽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会厌软骨能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详解】A.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A不符合题意。
B.胃,消化道膨大的部分,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B不符合题意。
C.吃饭时说笑,容易导致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C符合题意。
D.咽,指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由肌肉和黏膜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组织细胞 D.组织液
【答案】C
【分析】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故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解题关键是明确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具体场所在组织细胞。
【详解】由分析可知,组织细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组织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故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组织细胞,C符合题意。
故选C。
3.观察模拟膈肌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示意图,③和④模拟的是(  )
A.肺、膈 B.胸廓、肺 C.肺、胸廓 D.膈、肺
【答案】A
【分析】图中:①气管、②胸廓、③肺、④膈肌。
【详解】图中①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②玻璃罩模拟的是胸廓,③气球模拟肺,④橡皮筋模拟膈肌;膈肌向下运动表示膈肌收缩,向上运动表示膈肌舒张,气球代表肺,气球充足气体代表吸气,气球瘪代表呼气,A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B
【分析】图是肺容积变化曲线图,A→B肺容量变大,B→C肺容量变小。
【详解】A.据图可见14秒左右:该同学肺容量最大要大于4升,A错误。
B.AB段肺容量变大,表示吸气过程,B正确。
C.BC段肺容量变小,表示呼气过程,膈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D点表示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D错误。
故选B。
5.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顺序是( )
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②组织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C
【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呼吸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可见C正确。
故选C。
6.最近,不少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阳过”们担心,家里藏匿病毒是否会感染给家人?权威专家建议,要妥善处理病人产生的痰液,被痰液污染的物品要随时消毒。因为痰液是病毒"温床"。痰的形成场所是(  )
A.咽 B.喉 C.气 管、支 气 管 D.肺
【答案】C
【分析】气管和支气管的C形软骨保证了气流畅通,内表面分泌的黏液能湿润、清洁气体,也是痰产生的部位。
【详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肺的气体做一定的处理,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由此可知,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C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关于饮食与健康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A.牙龈出血应多吃水果蔬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A
B.胆囊炎患者不能吃油腻性大的食物——胆汁能促进脂肪乳化
C.对胃有刺激的药物装在用淀粉制作的胶囊中服用——胃不消化淀粉
D.食不言——吃饭时说笑,会厌软骨来不及遮住喉口,食物有可能进入气管
【答案】A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解答即可。
【详解】A.水果和蔬菜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牙龈出血的人缺乏维生素C,应多吃水果和蔬菜,A不符合题意。
B.胆囊炎患者的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差,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因而胆囊炎患者不能吃油腻的食物,B符合题意。
C.胃不消化淀粉,只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所以对胃有刺激的药物被装在用淀粉制作的胶囊中,减少对胃的刺激,C符合题意。
D.“食不言”是因为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易进入气管,D符合题意。
故选A。
8.如图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分泌的黏液会形成鼻涕 B.③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C.④管道内表面有黏膜和纤毛 D.⑥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答案】B
【分析】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喉,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⑥是肺。
【详解】A.①是鼻,鼻黏膜内的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会形成鼻涕,A正确。
B.③是喉,②才是咽,②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B错误。
C.④气管,气管管道内表面有黏膜和纤毛,对空气具有清洁的功能,C正确。
D.⑥是肺,肺是呼吸系统最主要的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D正确。
故选B。
9.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时,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俗称人工肺(简称ECMO) 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医学仪器。使用时,先用一根导管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该装置后,血液经另一根导管回到人体的动脉内。以上描述的情形中,人工肺的作用是( )
A.使流经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可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
C.过滤流经血液的含氮废物 D.使流经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答案】A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人体在肺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经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之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血液经过人工肺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所以此过程类似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故选A。
【点睛】理解气体在人体中的交换过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人体呼吸时,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含量减少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B
【分析】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故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一部分去了血液中);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增加的部分来自于血液)。
【详解】A.人体不吸收利用氮气,也不产生氮气,所以氮气的含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氧气通过扩散原理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被运输到组织细胞处被利用,故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通过扩散原理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故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呼气会带走一部分呼吸道的水蒸气,故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水蒸气含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肺泡处与血液进行交换,再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B.血液中的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C.肺泡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
【答案】A
【分析】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膜与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进行,呼吸膜面积较大,平均约70平方米,安静状态下只动用其中40平方米用于呼吸时的气体交换,是肺呼吸的重要组成。
【详解】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这样血液由肺动脉送来的含氧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了肺静脉运走的含氧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了。
故选A。
12.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答案】B
【点睛】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气体成分比较:
【详解】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氧气含量第二,二氧化碳含量第三,一氧化碳属于其他气体,含量最少。
故选B。
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是( )
A.对空气进行杀菌 B.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清洁吸入的气体 D.湿润吸入的气体
【答案】A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清洁、湿润、温暖和畅通,据此答题。
【详解】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呼吸道不能对空气进行杀菌。
故选:A。
【点睛】掌握呼吸道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4.唱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缓解压力,还能够锻炼人的心肺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胸腔容积变小 B.膈的顶部下降
C.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D.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答案】B
【分析】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详解】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体积变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故选B。
15.图为人体吸气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B.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C.图中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D.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血管甲是肺动脉,乙是肺静脉,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详解】A.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肌收缩,肋骨上升,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A正确。
B.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可见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B正确。
C.图中气体交换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C错误。
D.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D正确。
故选C。
16.《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每年6、7月份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关于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分析准确的选项是(  )
①体内进入了太多的水,腹胀到极点致死;②水和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碍呼吸;
③惊恐寒冷刺激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室息死亡;④水温过低,寒冷致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C
【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溺水身亡的原因是影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详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综上所述:溺水者常常会因缺氧而危及生命,这是因为溺水直接影响到肺的通气。因此,②水和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碍呼吸;③惊恐寒冷刺激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室息死亡;都是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
故选C。
17.打嗝是因为膈肌不自主地痉挛,导致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声带裂隙骤然收窄,引起奇怪的声响。打嗝时发生的变化是( )
A.胸廓容积缩小 B.膈肌收缩
C.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肋间肌舒张
【答案】B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详解】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此引起奇怪的声响。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可见B正确。
故选B。
18.人在吞咽食物时,能够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
A.甲状软骨 B.会厌软骨 C.气管软骨 D.软腭
【答案】B
【分析】鼻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之后各走各路,空气会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将气管喉覆盖,令食物进入食道。由此可知,在吞咽那一刻,我们呼吸是暂停的。吞咽完毕,软颚、喉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进行。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可见咽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消化的通道。是气体和食物共同通道。人在吞咽时,能够遮住喉的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会厌软骨。
故选B。
19.人在游泳时,若水漫过胸部会感觉吃力是因为(  ),导致气体不易进入。
A.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 B.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
C.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 D.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
【答案】A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有:膈肌和肋间肌。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详解】人在游泳时,若水漫过胸部,水对胸部有压力,使得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时,肺内的气压相应增大,导致气体不易进入。
故选A。
20.下列有关呼吸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流经肺泡后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温暖、湿润的作用
C.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路线: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D.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
【详解】A.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A正确。
B.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空气进入肺部的途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C错误。
D.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C。
21.下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其中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过程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分析】如图是人体呼吸的示意图,全过程包括: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图示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①不符合题意。
过程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过程②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②符合题意。
③代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运输氧气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氧气由这种细胞携带,经过③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间,氧气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③不符合题意。
过程④代表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交换后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过程④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2.生命不息,呼吸不止,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图一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肺的变化示意图;图二表示肺内外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膈顶下降,气体呼出 B.甲过程对应曲线上的bd段
C.乙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乙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图二的c点
【答案】D
【分析】图一中:甲表示吸气,乙表示呼气。
图二中: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cd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详解】A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所以,甲过程膈顶下降,气体吸入肺。结合分析可知,甲过程是吸气过程,对应曲线上的abc段,AB错误。
C.图乙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C错误。
D.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图一的乙过程是呼气,图二的cde段是呼气。因此,乙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图二的c点,D正确。
故选D。
23.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很大,但我们的肺却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这是因为呼吸道可以 吸入的空气
A.湿润 B.清洁 C.温暖 D.干燥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黏膜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寒冷的气体经过其表面的,会被加热,所以呼吸道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的温暖。
故选C。
24.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血液流经肺泡周围血管时,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如图所示:
即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5.请分析图①-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B.分析图②曲线中的B点可知,此时肺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生
C.分析图③B点,此时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通过分析图④曲线,能计算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18次/分钟
【答案】D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正确。
B.图②中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经变大,胸廓扩大,肺扩张。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B点是吸气末,肺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正确。
C.图③中AB段二氧化碳吸收为负值,说明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二氧化碳吸收为0,此时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C段二氧化碳吸收为正值,说明是向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正确。
D.分析图④曲线,一个波峰为一次呼吸,20秒内呼吸了9次,则此人呼吸频率为27次/分钟,错误。
故选D。
26.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B.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C.图甲曲线bd段时,膈肌和肋间肌都收缩
D.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
【答案】A
【分析】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完成吸气;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完成呼气。图甲中ab段和de段都是肺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bd段肺内的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图乙中,膈肌从A到B时,吸气;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A状态;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B状态。
【详解】A.图甲曲线ab段时,表示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A正确。
B.图甲曲线ab段表示吸气,bc段表示呼气,B错误。
C.图甲曲线bd段时,表示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都舒张,C错误。
D.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D错误。
故选A。
27.我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着呼吸,肺内的气压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如图是一个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对应的状态是吸气,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B点对应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
C.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由小变大
D.C点对应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值为0
【答案】C
【分析】图示中表示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详解】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胸廓的容积就增大。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A正确。
B.B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B正确。
C.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的容积缩小。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C错误。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D正确。
故选C。
28.ECMO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如图所示,膜肺中血液和气体虽然不直接接触,却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半透膜模拟的是单层细胞构成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是依靠呼吸作用
C.膜肺发生的过程相当于外界气体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D.在半透膜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还能过滤血液中的部分尿素
【答案】A
【分析】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病人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说明半透膜模拟的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半透膜进行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B错误。
C.膜肺发生的过程相当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错误。
D.膜肺只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气体交换,不能过滤血液中的尿素,D错误。
故选A。
29.如图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字母表示气体,序号表示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血液来自肺静脉 B.a和c均表示二氧化碳
C.②处血液中氧气比①处少 D.b从肺泡到达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答案】D
【分析】人体的呼吸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步骤。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箭头血流方向可见:图中①处血液来自肺动脉,A错误。
B.c、d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气体c代表氧气,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a代表二氧化碳,气体b代表氧气,B错误。
C.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所以②处血液中氧气比①处多,C错误。
D.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a代表二氧化碳,气体b代表氧气,b从肺泡到达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30.如图为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积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bc段,肋间肌收缩 B.曲线cd段,膈顶上升
C.b点肺内气压小于c点 D.曲线bcd表示一次呼吸过程
【答案】C
【分析】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图中ab段、cd段表示肺容积减小,表示呼气,bc段表示肺容积增大,表示吸气。
【详解】A.bc段是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A正确。
B.cd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B正确。
C.b点表示呼气结束的一瞬间,c点表示吸气结束的一瞬间,两者的气压是相等的,等于外界大气压,C错误。
D.bc段曲线表示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小,是吸气过程;cd段曲线表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是呼气过程。因此,曲线bcd表示一次呼吸过程,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如图为模拟膈肌的呼吸运动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②模拟______(填写器官名称)。
(2)表示呼气过程的是图______(填写A或者B),此时膈肌______,膈顶部回升、此时胸内气压______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
【答案】(1)肺
(2) A 舒张 大于
【分析】图中①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②气球模拟肺,③玻璃罩模拟的是胸廓,④橡皮筋模拟膈肌;A图膈肌向上运动表示膈肌舒张,表示呼气,B图膈肌向下运动表示膈肌收缩,表示吸气;气球代表肺,气球充足气体代表吸气,气球瘪代表呼气。
(1)
由分析可知,②气球模拟的是肺。
(2)
由分析可知,A图膈肌向上运动表示膈肌舒张,并且A图中气球瘪代表呼气,所以A图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由此可知,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此时胸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
3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
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小彬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如下图: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_________,而其他条件都_________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_____
(3)根据图写出PM2.5“入肺”经过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号和序号表示)
(4)PM2.5“入肺”时,7是处于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5)为减少PM2.5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请你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
【答案】(1) 变量 相同
(2)越高
(3)1→3→2→4→5→6
(4)收缩
(5)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分析】(1)科学探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实验中,研究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 。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图中1是鼻,2是喉,3是咽,4是气管,5是支气管,6是肺。
(1)
该实验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分析题意可知“采样时段”为该实验的变量,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除了“采样时段”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2)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上班时段和下班时段),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高。
(3)
PM2.5经过呼吸道“入肺”,途径为:1鼻→3咽→2喉→4气管→5支气管→6肺。
(4)
PM2.5“入肺”时,处于吸气状态。吸气时,7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5)
PM2.5的主要来源是煤炭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可提出如下建议: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启用清洁能源,减少煤炭使用等
33.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咽拭子”和“核酸检测”成为大众熟知的医学名词。下图1、2分别是呼吸系统模式图和呼吸运动的模拟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新冠病毒首先随空气进入鼻,有些病毒被黏液留在了鼻毛里,穿过鼻腔的新冠病毒来到了一个路口——[①]______,该器官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2)顺着气流,它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②]______,之后到达气管、支气管形成痰,气管上的纤毛将这些痰扫回②处,咳出体外。
(3)还有部分痰液没有咳出,到达[④]______,痰中的病毒侵蚀肺部,引起肺炎。
(4)肺泡壁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且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5)图2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装置,其表示人体正处于______(填“吸气”或“呼气”)状态。
【答案】(1)咽
(2)喉
(3)肺
(4)毛细血管
(5)呼气
【分析】图1中①咽、②喉、③气管、④肺、⑤鼻、⑥肺泡、⑦支气管;图2中A气管、B支气管、C肺、D膈。
【详解】(1)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可见①咽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2)空气经过②喉、气管和支气管一路直下,一直到达肺部。气管和支气管上的腺细胞分泌黏液,使空气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啸排出体外形成痰。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还有部分细菌病毒没有咳出,到达④肺,引起肺炎。
(4)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5)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向上运动,胸廓上下径变小,肺回缩变小,图2模拟的应是呼气状态。
34.下图为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的起点是[ ]________。
(2)③是________,它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
(3)⑤是支气管,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________,其外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丰富的________,这有利于________与_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
(4)⑥是________,位于胸腔,左右各________个,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答案】(1)①鼻
(2)咽
(3) 肺泡 毛细血管 肺泡 血液
(4) 肺 一 气体交换
【分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腔、③咽、②喉、④气管、⑤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1)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腔、③咽、②喉、④气管、⑤支气管。因此,①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
(2)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过二者对比可知:③咽既是空气又是食物的通道。
(3)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支气管进入肺内反复分支,形成肺泡,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数目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因此,⑤是支气管,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其外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4)
⑥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共五叶,左二右三,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气体变换的场所,因为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数目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35.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序号①至⑤表示消化液,其中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分析如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消化液②是_____________,初步消化_____________。
(2)在五种消化液中,_________(填序号)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___________(填序号)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不同于其他四中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3)消化终产物a、b、c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4)a是_____________,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__运输,最终在_____________内被氧化化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
【答案】(1) 胃液 蛋白质
(2) ④⑤##⑤④ ③
(3)吸收
(4) 葡萄糖
血浆 线粒体 能量
【分析】(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
(2)图中,①是唾液,②是胃液,③是胆汁,④是胰液,⑤是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X是小肠。
【详解】(1)②是胃液,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2)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④胰液和⑤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这三种物质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
(3)消化终产物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中,即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4)食物经彻底消化后,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吸收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由血液中的血浆运输,经组织处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在氧气的参与下,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利用,该过程叫呼吸作用,它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