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三 峡
主备: 审核: 时间:年 月 第 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当堂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诵。积累重点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过程与方法: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第一步,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
二、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是集当时地理学大成并且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巨著。
关于三峡:《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一百九十三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九十公里,宽谷段合长一百零三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略无阙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2、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释。
a略无阙处( ) b重岩叠嶂( )
c夏水襄陵( ) d不见曦月( )
e或王命急宣( ) f虽乘奔御风( )
g不以疾也( ) h绝谳多生怪柏( )
i素湍绿潭( )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 ) 1.属引凄异( )
m.沿溯阻绝( ) n.林寒涧肃( )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2、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写山,突出山“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三峡的 “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哪些句子从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3、写水则分别描写了“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不同季节的景象,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__________”美,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__________”美;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从侧面写到了三峡的水?写出三峡水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品析美景——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水——急流回旋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 ( http: / / www.21cnjy.com )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六、写法借鉴: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语言运用骈散结合,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说明。
七、思考探讨:1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八、拓展延伸:
(一)、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4、写直接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5、写山高的句子是: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阅读《三峡》回答:
1、解释各组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陵: 夏水襄陵 暮至江陵
C、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 影: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夏水襄陵( )(2)素湍绿潭(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晴初霜旦( )
(5)属引凄异( )(6) 良多趣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5、第(4)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其特点怎样
答:所写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 秋:
9、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短文两篇
主备: 审核: 时间: 年 月 第 周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 ) 能与其奇者( ) 遂( )
藻( ) 荇 (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 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 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答案
27 短文两篇
1、tuí yù suì zǎo xìng
2、(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应 (4)坠落 (5)争相跳出水面 (6)想要 (7)愉快地 (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梁文》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信 回谢中书的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 同:写景 异:⑴ 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 ⑵ 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 (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