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7 09: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渊源流长、底蕴丰厚: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先秦时期
(1)夏: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
(2)商后期:出现铜仿贝
铜铸币
铜贝
海贝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夏朝晚期遗址
随葬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铜铃和海贝
商代铜贝,现收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3)春秋战国:出现多元性、地域性铜铸币(4大系统)
晋赵魏韩·布币
农耕工具
燕齐·刀币
渔猎和手工业
楚·蚁鼻钱/鬼脸钱
秦·圜钱
纺轮
2.由杂乱形制向统一规范演变——秦朝
秦朝: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学说 概述
天圆地方说 秦半两钱是中国古代对宇宙的天圆地方说在货币形制上的表现,象征秦朝货币通用于天下各地
铸造工艺说 圆钱中的方孔是便于铸造工匠在钱币铸成后,用一方木穿于多枚钱币孔中锉磨,打平圆钱的毛边残铜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朝
汉武帝时“五铢”铜钱
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典例】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这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C
疑难讲解
【2011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5题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4.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5 .由钱帛兼行向钱楮并用演变---宋朝
【背景】随着社会对货币量需求的日益增长,宋王朝一再扩大铜钱的铸造额。由于币材不足、铜钱外流以及民间销钱铸器盛行,“钱荒”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
A.发行交子和会子 B.设转运使理财
C.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D.推动赋税货币化
A
拓展
“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特色
楮:纸币
高考真题讲练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交子”,最初产生于四川民间。
南宋在东南诸路广泛流通“会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并流通“钞币”
中统钞、至元钞
1260年忽必烈即位蒙古大汗,建元中统 初次发行“中统钞”7万余锭,以银为本,“两贯同白银一两”
1287年 “中统钞”年发行达509万余锭
1288年 发行“至元钞”,规定一贯“至元钞”兑换“中统钞”五贯
1350年 发行“新钞”,“新钞”一贯当“至元钞”两贯,“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下表是元代纸币发行的简况,这在当时
A.使中国货币开始进入纸币时代
B.推动商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C.结束了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
D.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典例讲练
D
战事频繁
财政亏空
滥发宝钞
通货膨胀
加速灭亡
5 .由铜钱纸币并行向白银货币化演变---明中期
(1)明初:铜钱与宝钞并行
(2)明中后期:白银占据主体
明代元宝
原因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但明朝银矿稀缺,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征银,白银逐渐成为主流货币。——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①革除弊端
②自身优势
③外部资源
④政府认可
⑤根本原因
明政府滥发纸币(宝钞),造成通货膨胀,经济紊乱
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价值高、不易损坏的天然优势
1567年隆庆开关,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供给量增加
“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征银,使中国货币进入
银本位时期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碎银两
明代宝钞
【2020年全国文综Ⅲ卷】
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反映了
A.制造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北宋交子
高考改编题
古代中国货币发展的原因
国内市场的拓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考
二,碰撞与融合——近代中国货币改革史
1,晚清:币制混乱与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墨西哥银元鹰洋币
A
自明中后期,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来,大量洋币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成色好,民间自发喜用洋币。
1840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内的货币量越发取决于白银的进出口,而白银的流动权掌握在列强手中。
近代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
西班牙双柱
英国站人洋
法国坐人洋
1887年,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币,到1890年银元正式流入市场。各省先后效仿广东,设局铸造银币。到1898年,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奉天、吉林、山东、四川等省的银元局也相继成立。由于意见不一,标准各异,各省所铸银元的分量、成色均参差不齐,并且都标明本省省名,很难在全国通行。
---复旦大学《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选必一》P296


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全国统一的标准银元。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由于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迅速覆灭,所铸银元来不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极少量流入市面。
2,北洋政府:依然是清末混乱币制的延续。
银元为主,银两、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各地军阀割据加剧币制混乱局面。
3,南京民国政府: 前期1927---1937年
进行货币金融改革,成就“黄金十年”发展期
(1)1933年 废两改元
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
意义: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
中央造币厂从1933年3月起开铸新银币。新银币正面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
(2)1935年 法币制度改革
难点
废两改元”后,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尚有很大问题。中国是最大的用银国家,却不是产银国家,银元在中国是货币,而在其他非银本位制的国家只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落,这样,中国货币就会受到世界银价的影响,当世界银价低落时,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反之,白银就会大量流向国外,造成国内金融枯竭,通货紧缩,因此只要世界银价一有波动,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正是由于改革后的币制尚有如此重大缺陷,因此才有后来的法币改革。
---贾晓明《1933年南京政府“废两改元”》
法币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③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
①迫切需要改革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
②应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经济凋敝的困境。
法币的发行
1935年,国民政府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法币发行的意义
“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集中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法币的废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被迫再次改革
1.背景 随解放战争胜利进展,中共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货币种类庞杂、折算不便。
为了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2.产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
3.发展 1949年6月,上海,银元之战,初步稳定人民币的地位。
迄今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4.国际化 2015年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三,经历风浪考验,一路向前走向国际
---中国现代货币人民币的发展历程
1948年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不足 面额过大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军舰壹万元
身边的历史
1962年4月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4月开始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四,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1816年以英镑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概念解析
简言之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
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的货币量(黄金存量是关键)
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量而形成一定比价(相对稳定)
黄金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自由兑换(促进国际贸易)
1英镑=7.3克黄金
1法郎=0.2克黄金
1美元=1.5克黄金
1卢布=0.7克黄金
1日元=0.7克黄金
1比索=0.5克黄金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的需要;
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背景
崩溃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率先放弃金本位制。
作用
在经济繁荣的前提下,黄金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际金融的稳定。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10.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丝出口大增形成白银内流,银价骤跌造成通货膨胀;其时欧美主要国家先后采纳金本位制,国际金价上涨,列国强迫清政府将白银赔款改为按金价支付,加剧了晚清经济的萧条。这反映出
A.战争赔款影响清王朝经济转型 B.条约体系阻碍中国金融调整
C.金本位制提升西方商品竞争力 D.全球化冲击清王朝经济安全
D
典例讲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44年7月“布”会议召开---1976年《牙买加协定》存在32年
(1)背景:
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教训(传统的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国际商战)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金本位制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内容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宗旨和任务】
调节机构
稳定国际汇率
提供短期贷款
“救火队”
【宗旨和任务】
发展机构
提供长期贷款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扶贫队”
注意: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组织。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典例讲练】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美国政府反唇相讥,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甚至有点儿幸灾乐祸:“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材料反映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3)跌宕起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展变迁)
【典例】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主要因为
A. 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D.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D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作者谭智元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
重点
D
前期(20C50---60年代):美国操纵世界经济有序发展
对世界:建立起世界性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浪潮。
对美国: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
(3)跌宕起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展变迁)
重点
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
后期:动摇直至崩溃瓦解
1971年---尼克松政府 “美元与黄金脱钩”---名存实亡
1973年---美元危机(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运行近30年,事实上瓦解
1976年---《牙买加协定》,实行多元汇率,彻底崩溃
(4)布雷顿体系崩溃瓦解的原因
难点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为满足国际结算和储备需要应大量发行美元;为维持美元币值的稳定和坚挺,应减少美元发行。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难题”,即美元在“信心”和“实力”之间不可兼得。对特里芬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B.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D.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苏联、西欧和日本货币的冲击
C
体系自身存在缺陷---“特里芬难题”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长期贸易逆差。
【根本原因】
【实质】
一国货币很难长期承担国际货币的重任
(4)布雷顿体系崩溃瓦解的原因
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黄金储备源源外流、赤字庞大,大量发行美元造成通货膨胀。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
难点
【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20C60—70年代西欧一体化、日本经济崛起,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竞争力相对削弱。
世界经济出现多元化趋势,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权。
【直接原因】
1971年爆发第三次美元危机
(美元货币信誉下降)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通过《牙买加协议》
黄金非货币化(美元与黄金脱钩)
储备货币多元化(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汇率制度多样化(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2016年SDR篮子货币权重比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基础货币,这是新兴经济货币首次被纳入SDR,也是人民币第一次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三、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1)建立
(2)特征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 ---摘编自“亚洲资本网”
(3)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