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09: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1.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 学习目标
一、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题解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 科普作品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一)整体把握: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第二部分: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第四部分: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20)
三、品读课文
2.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分层品读:
(1)体系独特
(2)分布广阔
3.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A.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 -二)
◆a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b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c 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B.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五)
◆d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e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C.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九)
◆f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g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h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i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4.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第四部分: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建筑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
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
◆.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探 究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