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0: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1.(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   ”。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2.(3分)下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埋(mán)怨 顷(qīng)刻 前合后揠 神魂颠倒
B.潜(qián)力 创(chuàng)痛 畏葸不前 哀声叹气
C.伺(cì)候 重挫(cuò) 毛骨悚然 谬种流传
D.一瞥(pi ) 祈(qí)祷 撒手人鬟 消遣娱乐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公车特征拜郎中
4.(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糅合 法码 舶来品 悠哉游哉 以偏概全
B.胁迫 临摹 钓鱼竿 味同嚼蜡 披沙拣金
C.惊蛰 告罄 一滩血 坐壁上观 长年累月
D.授予 脚趾 水蒸汽 白浪涛天 通货膨胀
5.(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如“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是弦类乐器,“竹”是管类乐器。
C.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D.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6.(3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驯服 贸昧 攀援 萧飒 急不暇择
B.箫索 猗郁 狷介 黟然 度越沙漠
C.蛰居 缥缈 恬静 神志 饮鸠止渴
D.婵娟 揕刺 缧绁 瞌睡 揆情度理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4分)
7.(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 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
8.(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义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出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3)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
9.(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宁宗嘉泰四年春,韩侂胄定议伐金,时金为北鄙鞑靼等部所拢,有劝韩侂胄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侂胄然之。会邓友龙使金还,言金国困弱,用师之意益决。
开禧二年五月丁亥,侂胄下伐金绍。初,华岳谏未宜用兵。侂胄下岳大理,编管建宁。甲午,攻宿州、寿州、唐州、蔡州,皆不克。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侂胄然之,翌日罢师旦。十月,金仆散揆分兵九道南下。后自引兵至淮,遣人密测淮水,惟八叠滩可涉,即遣奥屯骧扬兵下蔡,声言欲渡。守将何汝励以为诚然,悉众屯花靥以备之。揆乃遣赛不等潜师渡八叠,驻于南岸。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遂屯瓦梁河,江表大震。三年春,时金已有和意,丘崈上疏乞移书金帅,以成和议;且言金人既指韩侂胄为首谋,宜暂免系衔。
侂胄大怒,罢崈。四月,方信孺如金军,还言敌所欲者五事:一割两淮,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斩首谋。侂胄大怒,夺信孺官。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九月,张岩罢。岩自侂胄委开督府,费耗县官钱三百七十万缗而无寸功。十一月,史弥远请诛侂胄。皇后杨氏素怨侂胄,因使皇子进言:“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帝不答。后从旁力赞之,帝犹未许。后请命其兄次山,择群臣可任者,与共图之,帝始诺。夏震统共三百,候侂胄入朝,至太庙前,即呵止之,拥至玉津园侧,杀之。嘉定元年六月,王柟以侂胄、师旦首至金。九月,诏以金国和议谕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北伐更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B.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C.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D.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B.移书,本身包含“致函”和“发布公告”两种意思,文中指发布公告。
C.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当时宋每年要向金缴纳绢银。
D.县官,一般用于称谓一县之长官,也可代指朝廷、官府,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劝韩侘胄利用金为鞑靼等部所扰的机会,伐金立功巩固地位,韩接受了这一建议。
B.金军统帅仆散揆分兵九路南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渡过淮河,大败宋军,震动江表。
C.丘崈与方信孺主张与金和谈,他们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结果都遭到韩侂胄罢免。
D.韩侂胄因北伐用兵不利引起多方不满,加之皇后撺掇,在上朝途中被夏震带兵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
②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
(5)皇后杨氏“使皇子进言”的意图是什么?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
10.(1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居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列夫 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说,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全部意义,并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以上材料对你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1.(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 。”
(3)《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重点字:沃)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重点字:蛾、诼)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
【点评】《氓》重点句:
(1)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氓》中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2.(3分)下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埋(mán)怨 顷(qīng)刻 前合后揠 神魂颠倒
B.潜(qián)力 创(chuàng)痛 畏葸不前 哀声叹气
C.伺(cì)候 重挫(cuò) 毛骨悚然 谬种流传
D.一瞥(pi ) 祈(qí)祷 撒手人鬟 消遣娱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顷刻”中的“顷”应读作“qǐng”,“前合后揠”中的“揠”应改作“偃”。
B.“哀声叹气”中的“哀”应改作“唉”。
C.正确。
D.“撒手人鬟”中的“鬟”应改作“寰”。
故选:C。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公车特征拜郎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把握古今异义词区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语句,根据对语句的理解来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要了解有关古今异义词的有关知识;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种类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强化、词义弱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其次对于古今异义词的掌握一定要结合文言语句,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其变化。
【解答】A.古今意思相同,前后。
B.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示下级、晚辈的文件、意见;
C.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D.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语句的翻译来分析词语的变化,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4.(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糅合 法码 舶来品 悠哉游哉 以偏概全
B.胁迫 临摹 钓鱼竿 味同嚼蜡 披沙拣金
C.惊蛰 告罄 一滩血 坐壁上观 长年累月
D.授予 脚趾 水蒸汽 白浪涛天 通货膨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法码”中的“法”应为“砝”。
C.“一滩血”中的“滩”应为“摊”,“坐壁上观”中的“坐”应为“作”。
D.“水蒸汽”中的“汽”应为“气”。
故选:B。
【点评】字音字形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5.(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如“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是弦类乐器,“竹”是管类乐器。
C.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D.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6.(3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驯服 贸昧 攀援 萧飒 急不暇择
B.箫索 猗郁 狷介 黟然 度越沙漠
C.蛰居 缥缈 恬静 神志 饮鸠止渴
D.婵娟 揕刺 缧绁 瞌睡 揆情度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识记和词组进行辨析。
【解答】A.“贸昧”的“贸”应为“冒”。
B.“箫索”的“箫”应为“萧”;“度越沙漠”的“度”应为“渡”。
C.“饮鸠止渴”的“鸠”应为“鸩”。
故选D。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4分)
7.(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 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C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A.材料一原文为“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所以A选项中“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的表述属曲解文意。
(2)D.“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
(3)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
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B.是对观众的要求;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
故选:C。
(4)第一段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第二、三段阐述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第四段阐述经典作品的厚度,“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第五段阐述经典作品的生活温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5)根据材料一“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概括出: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
根据材料一“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可以概括出: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
根据材料一“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可以概括出: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
根据材料二“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可以概括出: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答案:
(1)A
(2)D
(3)C
(4)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
(5)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8.(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义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出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3)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既要指出语旬的表层意思,又要指出深层内容。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同时必须把语句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语句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深层内容。
(4)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风格的能力。文章的写作风格是由写作内容、运用手法具体的句式和用词特点等共同构成的,此类题目一般都会在题干中给出思考方向或答题思路,只要把握了这些,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印证即可,难度并不是很大。
【解答】(1)A.“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说法错误,从文章“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平反后的苏泽广”的信息来看,应是重回教育岗位后极为庄重的态度。
(2)B.心理变化中的“失望”表述错误,文中没有表现他的失望之情。
(3)“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含义时要紧扣“解冻时节的泥泞”“流脓的伤口”“阳光”这三个关键点,既要明确句子表达的浅层含义,也就是阳光能够解冻,也要点明其深层含义,突出新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希望。
(4)结合“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可见小腰岭村的女人们对家人是有温情的。结合“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可见妻子照顾丈夫充满温情。从而归纳概括出答案①文中书写了泥泞中小腰岭村女人对家人的关心,压抑的环境中妻子对丈夫苏泽广的担心与体贴,体现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情”。结合“‘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这里的“春光”既指大自然中春天的温暖,也指国家政策的修正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温暖,自此后他们可以自由地生活,未来会更美好,给人生机活力希望和劲头、奔头,可得出答案②结尾以“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环境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思想的大解放给小腰岭人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给人以时代的“温情”。
答案:
(1)A
(2)B
(3)表层意蕴:是指自然中的解冻带来的道路泥泞只有依靠阳光才能消除。深层意蕴:社会的解冻和心灵的解冻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抚平人们的伤口,才能迎来时代的前进。
(4)①文中书写了泥泞中小腰岭村女人对家人的关心,压抑的环境中妻子对丈夫苏泽广的担心与体贴,体现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情”。②结尾以“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环境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思想的大解放给小腰岭人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给人以时代的“温情”。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
9.(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宁宗嘉泰四年春,韩侂胄定议伐金,时金为北鄙鞑靼等部所拢,有劝韩侂胄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侂胄然之。会邓友龙使金还,言金国困弱,用师之意益决。
开禧二年五月丁亥,侂胄下伐金绍。初,华岳谏未宜用兵。侂胄下岳大理,编管建宁。甲午,攻宿州、寿州、唐州、蔡州,皆不克。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侂胄然之,翌日罢师旦。十月,金仆散揆分兵九道南下。后自引兵至淮,遣人密测淮水,惟八叠滩可涉,即遣奥屯骧扬兵下蔡,声言欲渡。守将何汝励以为诚然,悉众屯花靥以备之。揆乃遣赛不等潜师渡八叠,驻于南岸。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遂屯瓦梁河,江表大震。三年春,时金已有和意,丘崈上疏乞移书金帅,以成和议;且言金人既指韩侂胄为首谋,宜暂免系衔。
侂胄大怒,罢崈。四月,方信孺如金军,还言敌所欲者五事:一割两淮,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斩首谋。侂胄大怒,夺信孺官。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九月,张岩罢。岩自侂胄委开督府,费耗县官钱三百七十万缗而无寸功。十一月,史弥远请诛侂胄。皇后杨氏素怨侂胄,因使皇子进言:“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帝不答。后从旁力赞之,帝犹未许。后请命其兄次山,择群臣可任者,与共图之,帝始诺。夏震统共三百,候侂胄入朝,至太庙前,即呵止之,拥至玉津园侧,杀之。嘉定元年六月,王柟以侂胄、师旦首至金。九月,诏以金国和议谕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北伐更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B.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C.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D.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理,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B.移书,本身包含“致函”和“发布公告”两种意思,文中指发布公告。
C.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当时宋每年要向金缴纳绢银。
D.县官,一般用于称谓一县之长官,也可代指朝廷、官府,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有人劝韩侘胄利用金为鞑靼等部所扰的机会,伐金立功巩固地位,韩接受了这一建议。
B.金军统帅仆散揆分兵九路南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渡过淮河,大败宋军,震动江表。
C.丘崈与方信孺主张与金和谈,他们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结果都遭到韩侂胄罢免。
D.韩侂胄因北伐用兵不利引起多方不满,加之皇后撺掇,在上朝途中被夏震带兵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
②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
(5)皇后杨氏“使皇子进言”的意图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壁”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B。“因”解释为“趁机”,用在句首,其前断句,排除C。译文:遨请李壁宴饮,酒喝得尽兴时,谈到苏师旦当初的谋划。李壁稍微指摘苏师旦的过错来试探韩侂胄的反应,之后借机竭力陈述到:“苏师旦依仗势力滥用权利,让您背负诽谤之名,如果不贬谪流放这个人,就不能向天下人谢罪。”
故选:D。
(2)B.“文中指发布公告”有误,结合语境“丘崈上疏乞移书金帅”来看,这里应是指致函。
故选:B。
(3)C.“他们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结果都遭到韩侂胄罢免”有误,从原文“侂胄大怒,罢崈。四月,方信孺如金军,还言敌所欲者五事:一割两淮,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斩首谋。侂胄大怒,夺信孺官”来看,是方信孺传达了金军要达成五件事才和谈这个消息而惹得他生气被罢免,不是他们列出条件推动和议。
故选:C。
(4)①不虞:没有料到;溃走:败逃;胜:尽、完。译文:南宋的军队没有料到金兵会突然到来,于是都纷纷败逃,相互踩踏,士兵伤亡不能计算得尽。
②罪:名词作动词,惩治;辍:停止;锐意:态度坚决;用兵:进行战争。译文:韩侂胄对金国打算惩治战争主谋的要求十分生气,和谈就中断了,再次态度坚决地进行战争。
(5)从原文“皇后杨氏素怨侂胄。因使皇子进言:‘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可知,她让皇子进言意图在于利用议和之机诛杀韩侂胄。
答案:
(1)D
(2)B
(3)C
(4)①南宋的军队没有料到金兵会突然到来,于是都纷纷败逃,相互踩踏,士兵伤亡不能计算得尽。
②韩侂胄对金国打算惩治战争主谋的要求十分生气,和谈就中断了,再次态度坚决地进行战争。
(5)利用议和之机诛杀韩侂胄。
参考译文:
宋宁宗嘉泰四年春,韩侂胄商议确定攻打金兵之事。当时金被北面边境上的鞑靼等部落侵扰,有人劝说韩侂胄借机建立盖世功名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侂胄认为这个主意很好。适逄邓友龙出使金朝回来,禀告金国正危困衰弱,韩侂胄出兵的意愿更坚决了。
开禧二年五月丁亥,韩侂胄颁布了讨伐金国的诏书。起初,华岳功谏不应该发动战争。韩侂胄就把华岳交给大理寺治罪,贬谪到建宁。甲午日,宋军攻打宿州、寿州、唐州、蔡州,都不能战胜。韩侂胄在战败伤亡之后,才意识到被苏师旦误导了。遨请李壁宴饮,酒喝得尽兴时,谈到苏师旦当初的谋划。李壁稍微指摘苏师旦的过错来试探韩侂胄的反应,之后借机竭力陈述到:“苏师旦依仗势力滥用权利,让您背负诽谤之名,如果不贬谪流放这个人,就不能向天下人谢罪。”韩侂胄认为李壁说得对,第二天就罢免了苏师旦。十月,金帅仆散揆分兵九路向南进发。后来亲自率兵到了淮水,派人秘密测量淮水的深度,只有八叠滩可以越水过河,就派奥屯骧在下蔡陈兵,声称准备渡河。守将何汝励信以为真,把军队全部驻扎到花靥来防备金军。仆散揆这才派赛不等人秘密出兵渡过八叠滩,在淮河南岸驻扎下来。南宋的军队没有料到金兵会突然到来,于是都纷纷败逃,相互踩踏,士兵伤亡不能计算得尽。于是金兵在瓦梁河屯兵,长江以南大为震动。开禧三年春天,当时金兵已有和解的想法,丘崈上奏请求给金军主帅写信来达成和议;并且建言,既然金朝认定韩侂胄是战争的主谋,应该暂时免去他的职衔。
韩侂胄很生气,罢免了丘崈。四月,方信孺出使到金营,回来后说金军要达成五件事才和谈:一是割让两淮之地,二是增加岁币,三是索要归正人,四是补充军饷,五是斩杀战争主谋。韩侂胄十分生气,免去了方信孺的官职。韩侂胄对金国打算惩治战争主谋的要求十分生气,和谈就中断了,再次态度坚决地进行战争。九月,张岩被免官。张岩自从受韩侂胄委托设立军府以来,花费朝廷三百七十万缗钱财却没有一点战功。十一月,史弥远请求诛杀韩侂胄。皇后杨氏一向怨恨韩侂胄,就让皇子向皇帝进言:“如果让韩侂胄再次和金兵开战,将对国家不利。”皇帝不答应。皇后从侧面支持皇子的看法,皇帝依然没有答应。皇后请求任命她的兄长杨次山,挑选一些可信的大臣,一起谋划这件事,皇帝这才允诺。夏震率领三百士兵,等候韩侂胄上朝,当韩侂胄走到太庙前面时,李壁立即大声呵斥让他停止,推搡着他到了玉津园旁边,把他杀死。嘉定元年六月,王柟带着韩侂胄、苏师旦的首级出使金国。九月,皇帝诏令天下,和金国议和。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
10.(1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居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先准确地理解全词,再答出手法,分析表达效果以及传达的感情。
【解答】(1)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答案:
(1)D
(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译文:
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赏析: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列夫 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说,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全部意义,并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以上材料对你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几则材料都围绕“精神成长”发表看法。第一则材料把“精神成长”作为一种“工作”,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时刻注意“精神成长”,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第二则材料认为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第三则材料诠释了精神成长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是递进关系,由自我到社会到宇宙,精神境界逐层提升。
作为青少年,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精神成长”,并努力从“小我”“功利”中挣脱出来,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这就需要我们的眼界和胸怀更大,格局更大。
写作时可以按照冯友兰的四种境界来写“精神成长”,可以为四种境界各自配上例子来具体理解它们的含义,其中“道德境界”的例子很多,比如焦裕禄、王进喜、抗美援朝战士、袁隆平、钟南山、为社会和国家奋斗的每一个劳动者;“天地境界”的人相对少一些,比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医学家们,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都属于这样的境界。最后论述作为青年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参考立意:
1.精神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2.精神成长需要经受磨炼。
3.人应该把握自己精神成长的方向。
【解答】
我将无我,不负韶华
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说启示我们,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从利己到利人,从小我到大我,从有我到无我,格局决定境界。作为当代青年,在精神成长方面,我们应当不断超越,我将无我,方不负韶华。
青年当致力于精神成长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年轻的毛泽东以此自律。他在湖南师范求学时,立约“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女人;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写下“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自勉。高洁的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伟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精神的园地,不种下良种,就会长满野草。青年当培养自己的品位,致力于精神的健康成长。
精神成长发轫于自我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的成长就是要追求“日日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摒弃佛系,拒绝躺平,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怨自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像空谷幽兰,不因无人欣赏而拒绝绽放;像萤火微光,不因无人关注而熄灭光芒。像谷爱凌,努力成长为最美的自己;像苏炳添,努力挑战最快的自己。
精神成长完美于奉献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自我,奉献自我,精神成长才能达于至善之境。痛感于父亲的病逝,抱着学好医学,救助许许多多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的初衷,鲁迅先生远渡重洋,赴日求学。可是当他看到幻灯片上麻木的“看客”时,他深感救心重于救身,于是他弃医从文,致力于改造国民;孙中山赴美求学,原意也是悬壶济世,可是他看到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列强磨刀霍霍,深感医学无力救国,于是弃医从政,转而去救助病入膏肓的祖国。个人是一滴水,只有融入社会的海洋,才会永不干涸。我将无我,因为我已融入社会,融入天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达人生之巅,需上下求索,精进不已。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打理好自己的精神的“后花园”,扎好篱笆,养兰种菊,永保一脉馨香。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