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13 10: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亚洲的觉醒“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
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一、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投身民主革命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促成国共合作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孙中山一生中的4次思想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一生中的4次思想转变2.从“改良”到“革命”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①原因:
②概况民族危机的刺激;
受西式教育影响;
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前:温和的改革 / 后:主张革命;
目的: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 后:主张建立共和国2.从“改良”到“革命”①对清从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暴力革命推翻;
②三民主义成了革命指导思想。回顾历史: 孙中山的一生(革命大事记)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条件:
概况:
纲领:
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等)
1905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6字)?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孙中山的一生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回顾历史: 孙中山的一生(革命大事记)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B.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丰碑:是非成败 众说纷纭斯塔夫里阿诺斯从根本上否定了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
是一群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领导的,“他们建立
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他们很快就在中国
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李泽厚认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革命”
在中国不一定是好事情,并指责辛亥革命是造成民国初年
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甚至直指“辛亥革命搞
糟了”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1911年的革命,基本
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几乎每个省都由“新军”
的指挥官担任省的督军,……事实上就是一省的温和改革
派,以宣告独立来继续保持他们的士绅统治。
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现在:
(1)政权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
(2)建立的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3)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
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失败了1912年2月12
日清帝退位,
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于结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上面的引文出自何处?
有何重要历史意义?谈谈你的认识。《临时约法》
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意义。参议院具有弹劾权;以此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与共和。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变化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课本52页知识链接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思想理念现代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社会生活文明化
天下兴亡,
匹妇有责。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最伟大的功绩) ,颁布了
《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2、(思)解放了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最深远的意义)。
3、(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社)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探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但末完全实现了“民族主义”,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并没有完成“民权主义”,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末变,而且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具体原因纲领农民政党军队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建立一个组织性、纪律
性严密的政党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教
训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B.建立中华民国
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回顾历史: 孙中山的一生(革命大事记)孙中山捍卫民主的主要活动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①条件: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中共的帮助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原因:提出: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内容:意义: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
2)标志三大政策正式确立 1)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
寻求新道路
2)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4)孙中山个人素质,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好朋友)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提示: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2、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早年:
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
(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
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
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
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要求)材料一:“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材料二: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根据材料,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孙中山 总理蒋介石 校长廖仲恺 党代表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中国国父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
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归纳“孙中山精神”)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遗嘱① 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 ------鲁迅
?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1.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享主义
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
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3.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4.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5.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和平建国纲领》6.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
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
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7.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 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
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贯彻“平均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