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1949年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崛起199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艰难中摸索 曲折中前进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背景(1)土地改革完成。(1950—1952年)
(2)人民政权巩固。
(3)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2.过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过渡时期(49-5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进并举。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意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材料一:1949年中、美、苏工业产量比较(﹪)材料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 ,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根据材料,探究一五计划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制约经济发展
②西方国家威胁封锁,增强国防的需要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下列图片能够准确地反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的是( )
①1956年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②第一辆解放汽车开下总装配线
③夸张的宣传画 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落后分散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实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政策:赎买政策。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B1.成功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2)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①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②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2.曲折和失误(1)“大跃进”运动(1958年)(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危害:?3、“八字方针”的制定:
(1)时间:1960年冬。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这样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 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④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结合下面“1956~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判断出现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状况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搞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等。2.对国民经济的整顿(1)周恩来:1973年。
(2)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3.“文革”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三、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75年课堂小结 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曲折发展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论十大关系》学史明智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适应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民主法制;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质: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个人土地私有制。同学们认为这样的图片真实吗?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好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感悟反思材料二 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8%;农业不能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
材料三 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由于片面追求“以钢为纲”,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使其它部门无法正常生产。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增加大量职工和投资,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以及社会购买力和可供商品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市场紧张。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这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想一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 1958结合材料回答: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1.《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和“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 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 象发生于
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
2.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教训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C.经济建设应高速发展
D.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练兵场3.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客 观规律的是
A.整风运动 B.反右倾斗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 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5.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况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⑴忽视了客观规律 ⑵缺乏建设经验
⑶“左”倾错误干扰 ⑷忽视人的主观性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⑴⑶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