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56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56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5 15:55:15

文档简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答案:1.B 2.D
答案:3.B 4.D
答案:5.A 6.B 7.A
答案:8.A 9.D
答案:10.B 11.D
答案:12.B 13.D
答案:14.A 15.B 16.D
答案:17.C 18.D
答案:19.A 20.B
答案:21.C 22.D
答案:23.A 24.D 25.D
答案:26.C 27.B 28.B
答案:29.D 30.C 31.C
答案:32.B 33.B
答案:34.B 35.D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每空3分,共30分)
答案:(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 微弱 简单 协调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
(4)地理条件 发展水平 经济区位 平衡—不平衡—平衡大庆56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约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约为1.647米。据此完成1~2题。
1.“南矮北高”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动态性 D.开放性
2.造成“南矮北高”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类型
C.经济水平 D.地理环境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4.图示各个区域(  )
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5~7题。
5.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6.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7.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据此完成8~9题。
8.“太行八陉”因公路、铁路而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界线(  )
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
B.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
C.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
D.只具有接触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
9.“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山脉东西两侧(  )
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
B.人口密度日益接近
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
D.风俗习惯日益接近
徽派建筑多分布于安徽、江西等省,徽派建筑坐北朝南,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见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徽派建筑群所在地(  )
A.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B.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
C.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D.河流众多,结冰期短,含沙量小
11.徽派建筑(  )
A.屋顶坡度较大,主要目的是减少屋顶积雪
B.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
C.坐北朝南,主要是为了防止冬季风的侵袭
D.青瓦白墙,和当地湿润气候相协调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13.下列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明确,无过渡性
B.是人们按照单一自然指标划分的
C.区域内部无差异性,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D.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4~16题。
14.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状况 D.习惯
15.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
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
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
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
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16.目前,炕文化在该村落仍有传承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年轻人对炕的怀旧情结
B.政府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宣传到位
C.拆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老一辈对炕的依赖和眷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进入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B.区域2处于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区域3进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18.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国家所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目的是充分发挥东亚国家的资源、智力和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据此回答19~20题。
19.“东亚共同体”(  )
A.在国家主导下进行
B.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C.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商而形成
D.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规范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
20.“东亚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国之间应 (  )
A.消除贸易壁垒,保留非贸易壁垒
B.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通
C.生产资料、信息参与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D.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是国际水平上的独立政治单元。下图为某假想国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下列关于该国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家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B.区域内部没有差异
C.可以再划分出不同区域
D.国界主要是天然边界
22.该国(  )
A.濒临海洋,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气候湿润
C.周边无国家冲突隐患 D.西南地区发展基础较差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天井结构在建筑中有较强的隔热、通风和排水等效果。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典型“天井”院落景观,该天井四周建筑物较高,阳光射入较少。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示“天井”院落主要分布于(  )
A.江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云贵地区 D.西北地区
24.下列关于“天井”院落空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楼房建筑四周围合,通风效果差
B.白天,室内气温低,院内气温高,院内空气流向室内
C.夜晚,室内气温高,院内气温低,室内空气流向院内
D.“天井”具有抽风作用,气流由天井底部向天井口流动
25.在现在的高层楼房中,通常也会构建符合建筑要求的天井。该类天井除具有通风作用外,还具有(  )
A.防水作用 B.逃生作用
C.排水作用 D.采光作用
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是指以技术和创新活动为核心,在产品和生产流程中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附加值的制造类企业。20世纪80年代,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进入我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该类型企业向我国内陆城市扩张,并且由早期合资为主的方式转变为独资为主的方式。据此回答26~28题。
26.20世纪80年代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进入我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工业基础好 B.廉价劳动力
C.国家政策 D.海运便利
27.对比沿海,我国内陆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  )
A.市场经济制度完善
B.技术和人力资源成本低
C.与周边国家贸易量大
D.地方政策更优惠
28.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进入我国内陆城市投资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知识产权的保护 B.经济利益最大化
C.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D.提高资本利用率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9~31题。
29.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符合目前产业转移规律的是(  )
A.① B.③
C.② D.④
30.甲地区目前发展的工业类型主要是(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D.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31.乙省承接的主要产业有(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世界某地区图(图1)和该区产值构成图(图2,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回答32~33题。
32.下列属于该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有(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⑤离铁矿区较近 ⑥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33.图2中反映该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8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据此完成34~35题。
34.经济结构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了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就近获得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降低运费
C.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法国填海造陆及作为建筑材料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35.德国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③增加煤炭企业数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每空3分,共30分)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至2002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接近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发展成名副其实的“石油城市”。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2010年,初步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
(2)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石油工业一直是大庆的主导产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处于____________阶段。
(3)进入21世纪,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说明它正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4)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