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5.3物质的密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5.3物质的密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05 15: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一般来说,不论什么物质,也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体积或密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初中物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密度时,认为物体密度是不会改变的。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特征分析】: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认识了什么是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5)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质量、体积与密度间的关系。
2.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密度看不见摸不着,运用生活常识和教学仪器学习密度的知识,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同规格的杯子装满液体,A杯装水,B杯装盐水,盐水比水重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同种物质体积不同,比较质量大小”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本节课运用课件教学既可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演播室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密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和如何使用托盘天平测液体和固体的质量,那什么是质量?
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师:对,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那物体越大它的质量越大吗?
生:是的
师:铁钉重还是乒乓球质量大?
生:铁钉质量大
师:不是物体大的质量大吗?(认知冲突铁钉和乒乓球都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同学们普遍认识到铁钉比较重)。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密度】
板<板:密度>
一.引入新课
(一)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师:同学们测好了吗?哪组同学测好了起来说一下哪一个物体比较重啊?
生:铁块质量最大,接下来是铝块,木块最轻。
(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铝块和铁块)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师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三)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3)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例题:计算物体的质量:
1、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解:由公式得
= kg/×42.6= kg
答:碑心石的质量是kg。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