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节 《力》
一、教材分析: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然后再通过 “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皮筋”等动手操作实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刚好也体现出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课本中接着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这些知识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习后续知识浮力、压强、功和简单机械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常用到。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启发,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2)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及力的特点的得出
五、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多媒体演示实验法;探究法;引导法;讲解;举例法;启发式教学法。
本节课拟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六、学习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
七、器材准备:
多媒体、磁铁、铁块、弹簧、大头针、皮筋、三角板、学生可以利用的身边的器材。(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妙。)
八、教学流程:
本节课采用观察、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学分为导入新课、课堂活动、小结、布置作业等四个部分。观察图片、课件展示、动手操作-------归纳力、力的特点、力的作用效果
九、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引入新课 火箭为什么会升空?什么物体对火箭施加了力呢?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调动起学生探索的热情,从简单现象出发把学生引入探究情景,引起思考,激发兴趣,从而进入新课讲解。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一、力是什么?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101几幅表现力的图片:(1)你能找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吗?请学生说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什么是力。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举生活中有力存在的实例,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1)用手拍桌子,(2)两手互拍,(3)用手拉橡皮筋,(4)用手拉弹簧,(5)用手压三角板的一顶点,(6)人推墙(7)两人互推(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等。体会施力和受力的感受?。 讨论:你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索,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积极动手、动脑,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物理科的科学探究应该分组进行。
这些事实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归纳能力。
解释现象:试一试(1)鱿鱼靠什么前进?(2)船为什么会前进? 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发展,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进行情感教育。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力的作用效果 自学指导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03的文字和图片,认识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结论:1.__________ 2.__________演示:(1):捏球、拉弹簧。(2)踢球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用身边物品进行演示)思维迁移 演示实验:(微小形变)用力捏玻璃杯,未发现其形变,能说明玻璃杯没有发生形变吗?应用:撑杆跳、跳板跳水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堂上难以完成的活动或实验,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更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
五、习题 一、填空题:1.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过程中,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2、运动员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对水有向后的作用力,人就能前进,那么人体前进的推进力来自于____,可见,力的作用是 _。 二、选择题:练习: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B、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D、没有物体就一定没有力产生。2、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是( )A、钟摆来回摆动 B、汽车匀速转弯 C、月亮绕地球运动 D、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注意联系实际,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通过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六、作业 一、请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间,尝试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体会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二、课后习题P104,T2、4同步训练P54~55 1~12 创设情境作业,调动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七、板书设计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是相等的)3、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条理分明、准确、简洁、重点突出。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知识系统化。
(a)运动员 举 杠铃
(b)大象 压 跷跷板
(c)渔翁 拉 鱼网
(d)推土机 推 土
(e)磁体 排斥 磁体
(f)橡胶棒 吸引 纸屑
物体
作用
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