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来自地球的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来自地球的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05 15: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从生活到物理),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比值等于9.8N/kg”的结论并而由G/m=g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他进行巩固。课文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一方面是用以照应和复习力的三要素,一方面又是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对重心只作一般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关系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践,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重力的概念及方向有所了解,教学重点应放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重力方向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讲授、实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准备 教具: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铅笔、学生文具盒里的用具等
五、教学过程: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知识探 究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究1 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1)猜想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请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请看大屏幕,思考出现下列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高山流水苹果落地推铅球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都落向地面呢?教师归纳、概括并板书课题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表示。教师: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那么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类教师:介绍---质量 学生回答学生观看、思考学生根据前面的课件讨论物体落向地面的原因学生猜想并回答 复习巩固,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为实验做准备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新知识探 究 (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重力的方向探究2:物体的重心在哪里? 确立探究主题:重力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教师:交流设计方案、展示数据表格师生互动进行实验师生合作根据探究结果,总结规律(板书)G=mg 计算题:展示学生计算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知道老师的重力是800N,那么老师的重力的方向呢?演示:被提起的石块,当绳子被剪断后将会怎样 展示课件:苹果落地重力方向的应用:学生举例(水平尺、重垂线)释疑:重力方向请找出铅笔、文具盒里学习用具的重心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与数据表格,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互动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总结规律 学生计算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学生探究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激起学生兴趣,利用身边物品探究物理知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 形成知识反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收获 学生小节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质疑解惑 解决学生的疑惑 本节课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 师生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构建和谐课堂
作 业 1.阅读89页信息窗 2.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重力的大小(物重)—— G=mg 质量(m): 1kg = 1000g g = G/m = 9.8 N/kg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