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 (1)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今言殊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2 17: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今言殊?例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由繁趋简,韵母简化尤
甚;词汇系统产生了一大批新词语,以单音词
为主的格局转变成以复音词为主;语法上产生
了新的代词、助词和语气词系统,以及动补式、
处置式(把字句)等新的句式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一读一、下列加线的字你会读?
1、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2、天姥连天向天横
3、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
4、是时,曹操遗权书
5、彗星见于东方
6、羽扇纶巾
7、万乘之国。
8、否极泰来
9、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10、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
1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12、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1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
14、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5、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12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
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
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相当于“用……
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2、、“所以”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如……何”、“奈……何”、“若……何”
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
何?”(《鸿门宴》)
例3: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
纪》) 4、“何以……为”
“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A、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
例:坐卧念之,何以为心?
B、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
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
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项羽本纪》)
C、“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有”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
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
如: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5、“何……之有”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
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
“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
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
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
译。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 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6、“不亦……乎”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例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7、“无乃……乎”
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
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
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
是……吗”则偏重于反问。8、“得无……乎”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9、“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10、“孰”、“……孰与……”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4、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11、“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例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例2: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
例: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12、“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毋宁……” “与其……宁其……”
例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例2: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5、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语法的演变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语法的演变语法的演变说说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5、无乃尔是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7、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尽心下》
8、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2、词义缩小①丈夫②子③臭④劝⑤迁古义今义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孩子的总称儿子泛指气味难闻的气味。
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迁移、变换、调任、
升职、贬谪、流放迁移、变换”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③“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例如:
①“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②“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③“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着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④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语法的演变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
3、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5、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语法的演变二、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
①仆,不才,不佞
②小子,竖子
③孤,孤家,寡人
④子,夫子,先生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一般人自称晚辈王侯自称称师辈称朋友、尊长四、补充古代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①十犬又五犬。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
④大都不过三国之一。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⑦其实皆什一也。
⑧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⑨父去里所,复还。⑩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⑾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⑿展开看之,乃二百单五年事。
⒀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⒁然民遭水旱疾役而不幸者不过十
 之一二矣。
⒂小女今年二八春。下列表示数目的词语可以分成哪几类?
1.十犬又五犬《殷墟卜辞》
2.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礼记·大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4.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6.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左传·成公七年》
网络语言数字类:
1414——意思意思
4242——是啊是啊
9494——就是就是
56——去吧去吧
94——就是
3166——谢谢
8147——不要生气
748——去死吧
555——呜呜呜
XDJM——兄弟姐妹
?字母类
BXCM——冰雪聪明
JJWW——唧唧歪歪
PPMM——婆婆妈妈
PPMM——Thank you 谢谢。
文字类
超弓虽——超强
恐龙——长相不好
有米有——有没有
兴混——兴奋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我闪人——我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