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 (2)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今言殊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2 17:5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与今天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一读注:当时盛行洛阳方言 也就是说 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 而按照洛阳方言许多读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 比如在洛阳方言中:斜读作xiá 普通话读为xié
绿读作lù 普通话读为lǜ
衰读作cuī 普通话读为shuāi2、再如 李白的《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汉语语音的演变,再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⑥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之一: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如;老─老虎;姨——阿姨;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石——石头 。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寒——寒冷。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单音词与多音词没有相同的语素。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冥——昏暗。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它的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 单纯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叠音词
  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慷慨 、陆离、玲珑,辗转等;
关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霍霍 “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洋洋 洋洋得意 喜气洋洋
 姗姗 姗姗来迟
还有:翩翩、霏霏、奄奄、翩翩、区区等。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2、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慷慨 、陆离、玲珑,参差、惆怅、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须臾、仓皇等。这些词虽然由两个字组成,词义却是由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的,不能拆开解释。 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释的词。参差(cēncī)倜傥(tìtǎng)蹉跎(cuōtuó)依稀(yīxī)跋扈(báhù)浩荡(hàodàng)3、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合成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联合式,如:婚姻、宾客、社稷、旌旗、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②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
③前缀后缀式(附加式):如,阿母、阿爷、森然、率尔等。
④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如: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笑蕖》
又如:存亡(《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指“亡”)。
耳目(《笑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中的“耳目”偏指“目”)。偏义复词,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再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 单音偶合
  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情况。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以后”;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
 [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今齐地方千里”: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菜-原专指蔬菜,今包括肉类。
2、词义缩小①丈夫②子③臭④劝⑤迁古义今义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孩子的总称儿子泛指气味难闻的气味。
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迁移、变换、调任、
升职、贬谪、流放迁移、变换”另:? 山东、?妻子、学者 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肉-原指禽兽的肉,今专指猪肉。
谷-原指谷类的总称,今北方指小米,南方指稻谷。
金-原指金属的总称,今专指黄金。
亲戚-原包括内亲外戚,今只指外戚。
禽-原是鸟兽的总称,今专指鸟类。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③“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另: 假、 行李、 颜色
信,送信的人-书信
偷,偷懒-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恨,遗憾-怨恨、仇恨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例如:坏话,是个贬义词。
①“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②“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③“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着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④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⑤“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勇士、武将,现指坏人的党羽,“走狗、帮凶”;
1、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2、沛公居山东时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5、古之学者必有师
6、先帝不以臣卑鄙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云集响应
9、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10、暮去朝来颜色故词汇的演变5、词义弱化:“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6、词义强化:“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汉语词语的演变之四、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语言表达(语言系统内部调整)(名称说法的改变):足-脚、面-脸、,“甘“改称“甜”,“日”改称“太阳”,“寡”改称“少”,目-眼、口-嘴、赤-红、嗅-闻等
由于避讳:世--代 、民--人等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1)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是文明的摇篮,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作为文化的词汇以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词汇:
(a)政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等;又有供全民贯彻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等。
(b)经济方面:如改革后的“经济特区”,指导性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再有以旅游业为头的“红色旅游”、“无烟工业”等,还有经济的附属词汇如 “白领、个税改革”等。
(c)文化方面: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了词汇如“红色文化”、“素质教育”、“超级女生”等;也有外来的“拜金主义”等。汉语词语的演变之五:词语的消长变化 (2)网络用语方面:
???? 网络与计算机是20世纪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进和高效,十几年时间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当之无愧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网络与计算机代表着先进和高效,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但也有一些如“PK、1314(一生一世)”等网络异化词现象。
(3)科学技术方面:
???? 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和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发生变化最多、周期最短的领域,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 。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认识和交际要求,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从而产生了许多新词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已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
?????汉语词汇不仅与中国本身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已被众多的外国人士接受。所以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韩国首都“Seoul”的中文名称2005年1月19日正式从“汉城”改为“首尔”,叫了这么多年的“汉城”,就要从中国的文件中消失了。”。
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层出不穷的新词外来词:开司米(英语cassimere )
雪碧(英语sprite)表示“一种饮料”
坦克、 曲奇、 沙拉、 白脱、 巧克力、
萨其马、 摩托、 沙发 、 可乐、 马甲、
马扎、 马路、 交椅、 裤子、 香宾、
玉米、 蒙太奇 与时具进的词语现象纳米、电脑、数码、克隆、黄金周、严管街、
商品房、民工潮、模仿秀、回头看、无车日、
零首付、新世纪、克隆羊、空调车、绿卡热、
钟点工、人气旺、新千年、大抽奖、会员卡、
电子书、三错层、双错层、一错层、太空水、
纯净水、追星族、双休日、跨世纪、动情点、
实名制、贺岁片、太空船、格格热、
“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大跃进、解放军、”网络语言数字类:
1414——意思意思
4242——是啊是啊
9494——就是就是
56——去吧去吧
3166——谢谢
8147——不要生气
748——去死吧
555——呜呜呜
XDJM——兄弟姐妹
?字母类
BXCM——冰雪聪明
JJWW——唧唧歪歪
PPMM——婆婆妈妈
文字类
超弓虽——超强
恐龙——长相不好
有米有——有没有
兴混——兴奋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我闪人——我先走了
语法的演变语法的演变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语法的演变疑问句式: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否定句式 :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
固定格式:约定俗成,按表达语气分为四种
1、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反问语气: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语法的演变二、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语序。
1.赵急,请救于齐。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有什么 愁什么干什么 我能和谁一道呢 一、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3.王曰:“何为者也?” (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语法的演变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三、综合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相与枕藉乎舟中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0.近岸,卷石底以出语法的演变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词类活用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适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③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尊贵)(使……尊贵)⑤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高考链接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②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2006·四川)翻译划线的句子① ,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
②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 。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使君王发怒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①渔人甚异之。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认为…奇特)把……当作老师★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高考链接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上海)翻译句子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06·天津)译文: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世代是望族。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 。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 。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3)名词作一般动词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称王登记★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高考链接翻译句子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译文:王道是不能用在小处的, 。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施行过仁义,然而最终导致自身灭亡、国家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是不能够用来满足他们想得到的。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董)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2006·江苏)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 。挥手让妇人出去,给弟子们讲解《兑》、《谦》二卦,问他们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弟子们回答说现在是半夜,于是就去世了。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电闪雷鸣,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 译文:古人吐痰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4)名词作状语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着翅膀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④群臣吏民,能面刺(指责)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当面)
★在文言中,名词经常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高考链接句子翻译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侯可)晨驰至富家,发(打开)椟出券(田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2005·重庆) 译文:再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人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
。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在早上(一大早)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券归还给它的主人。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辩驳),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2003·全国) 译文: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 。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口头翻译下面选文。 河间(县)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摘自纪昀《阅微草笔记》) 参考译文: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铜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药盘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众人)的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语法的演变1.朝济而夕设版焉。

2.追亡逐北。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语法的演变一、下面几个句子里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来并具体说明是哪一种活用。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④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
⑤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语法的演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四、补充古代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①十犬又五犬。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
④大都不过三国之一。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⑦其实皆什一也。
⑧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⑨父去里所,复还。⑩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⑾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⑿展开看之,乃二百单五年事。
⒀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⒁然民遭水旱疾役而不幸者不过十
 之一二矣。
⒂小女今年二八春。规律总结A表基数。①古汉语中整数和零数之间
 往往嵌入“有”或“又”,来表示整数和
 零数的关系。②整数和零数之间还可
 以嵌入“单”字,相当于今天的零。尤
 其应注意的是,两个数字之间的零位
 不能用“零”,如“一百零五”,而应将
 两个数字直接相连,写成“一百五”,
 或者写成“一百但五”                                                                                                                                                                                                                                                                                                                                                                                                                                                                                                                                                                                                                                                                                                                                                                                                                                                                                                                                      B表序数。古汉语表序数与表基数,
 式上无甚差别,除偶尔用“第+基
 数”形式外,一般不用“第”,而直接
 用一组基数来表示。C表分数。古汉语分数表达方式灵活
 多样。
 ①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②分母+名词+之+分子。
 ③分母+之+分子。
 ④分母+分+之+分子。应注意的是:1分母用“两”不用“二”
而现代汉语是用“二”不用“两”;2分
母十,古汉语中还可写成“什”。D表约数。所谓约数,就是大概数
 目,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其表
 示方法有两种:
 ①在表数目名词后+所(或许、
  余)
 ②两个临近的数字连用表约数。
  如“十之一二”E表倍数。古汉语表倍数与现代汉
语差别不大,一般是在技术后加上
“倍”字,如果是两倍,则单用“倍”
表示。F表乘数。古汉语中往往用两数并
举以表乘积,如“三七岁月”指二十
一年。作业:翻译下面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史记·李将军列传》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三国志》
4、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说苑·政理》
5、隐处穷泽,身自躬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后汉书·循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