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梦华录》——关汉卿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历史剧,他有《单刀会》《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尉迟恭单鞭夺槊》等;
公案剧,他有《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
社会风情剧,他有《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等.
“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窦娥是什么人?
她因为什么受冤?
冤到什么程度?
什么使她受冤?
地方戏的窦娥形象
黄梅戏
京
剧
秦
腔
昆
曲
戏剧知识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花部
目前戏曲种类
40余种
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7-
关于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唱、科、白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唱
唱+演
-8-
元杂剧剧本构成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为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科: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
元杂剧音乐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宫调
-12-
元杂剧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若干曲牌联组成套。
元剧里的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的独立段落。作用是为了弥补四折的局限。
元杂剧一般是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
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四折
一楔子
一人主唱
生
旦
净
丑
扮演男性人物
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等
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
女角色之统称
俗称花脸
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
喜剧角色
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元杂剧角色分类
小 生
须 生
武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正旦(青衣)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旦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其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 白 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古代十大古典悲剧
01.《窦娥冤》元·关汉卿
02.《汉宫秋》元·马致远
03.《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04.《梧桐雨》元·白朴
04.《琵琶记》明·高则诚
05.《精忠旗》明·冯梦龙
06.《娇红记》明·孟称舜
07.《清忠谱》清·李玉
08.《长生殿》清·洪昇
09.《桃花扇》清·孔尚任
10.《雷峰塔》清·方成培
他出身医户,北漂大都,流寓江南,一生不屑于做官,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自称:“通五音六律滑熟。”又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和个性。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 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最高峰。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豪强地主,都通过高利贷剥削。债户若满期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及妻室儿女便当做抵押品被抢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
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写作背景
《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东海孝妇》:
孝妇很早死了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早三年。孝妇被杀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亲自祭奠孝妇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来。十宝在《搜神记》中记载孝妇死时青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幡而流下。东海孝妇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关汉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窦娥冤》全剧介绍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dòu)娥 桃杌(wù) 哥哥行(háng) 鼓三通(tòng)
罪愆(qiān) 错勘(kān) 盗跖(zhí) 刽(guì)子手
前合后偃(yǎn) 瀽(jiǎn)半碗 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 湛湛(zhàn)青天
字音字形
《窦娥冤》
剧中的主要人物
无辜受屈
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思考1:第三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根据曲牌和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故事场景,并概括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情感?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冤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悲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早三年
恨
【端正好】
【滚绣球】
【倘秀才】
【叨叨令】
【快活三】
【鲍老儿】
【耍孩儿】
【二煞】
【一煞】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煞尾】
第1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1、赏析《端正好》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
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
“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地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赏析《端正好》
1.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2.《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2、赏析《滚绣球》:
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
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强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呼告
对比
对偶
反问
反复
借代
第2层
窦娥告别婆婆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而作者越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显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深刻有力。
善良、孝顺的窦娥
1.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2.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3.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4.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告别婆婆窦娥交待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
第3层
窦娥死前三大誓愿
要求:1.“白”分角色朗读
2. 唱词 全班齐读
3.“科”及舞台说明不读
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阅读第三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证明,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窦娥在前文指责天地,后文却依赖天地鬼神实现三桩誓愿,为什么?
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她仍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为她主持公道。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得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呼告无门的普遍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明显不能实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把握窦娥人物形象
场面 情感 性格
押赴刑场 (怨)(指斥天地、且悲且怨、高亢激越)
婆媳诀别 (悲)(负屈含冤、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三桩誓愿 (恨)(感天动地、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倔强
善良
抗争
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
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
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吏治黑暗,官吏昏聩,贪赃枉法
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窦娥冤》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
善良勤劳、孝顺贤惠
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
斗争精神
窦天章:借了高利贷抵押女儿
高利贷剥夺了窦娥的人身自由
张驴儿父子:威逼、狠毒的流氓行径
向窦娥索取的是 妇女贞操
梼杌:贪财凶暴、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残害的是窦娥的宝贵生命
蔡婆婆:软弱妥协,引狼入室
根源: 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悲 剧 根 源
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
社会原因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皆得以验证,那《窦娥冤》还是悲剧吗?
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其缘由乃是她虽含冤赴死,但是她在意志上不屈,发出呐喊。在那暗无天日的人间,冤屈在现实世界不可能昭雪,她的呐喊甚至没有针对现实的地痞、庸官。但是就算死了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乃向不可见的苍天和大地要求显示三个被冤的证据,完全是超现实的。
“三桩誓愿”在艺术领域中它是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作者通过“三桩誓愿”的可能实现表达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又通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读者正是由于知道“三桩誓愿”的不可能实现,正是出于对社会的深深的绝望,才会更深切地理解窦娥的冤屈之深。
艺术特色
1.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3.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深邃。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悲 → 恨
2、窦娥的形象: 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课文小结
《窦娥冤》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慘遭遇,揭露了 元代社会的动乱和官府的腐败,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剧作主题,使人物和剧情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探究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