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复习 专题11阅读理解_古诗文阅读(上) 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复习 专题11阅读理解_古诗文阅读(上) 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0: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主讲人
xxx
11 阅读理解
_古诗文阅读(上)
古诗文






古诗词阅读
体裁分类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格式、格律要求,能够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中国
古代
诗歌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陆游等。
近体诗



四言
古诗
五言
古诗
七言
古诗
四言
古诗
四言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属于古体诗范畴。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五言
古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言
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绝句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汉族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言
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返回
七言
绝句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五言
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
律诗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卜算子·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牌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散曲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
杂剧
散曲




小令
小令是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套数
剧曲或散曲中,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因其成套而可数,故称为套数。也称为套曲、散套。
哨遍·高祖还乡(节选)
【元】睢景臣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 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 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其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
赵氏孤儿
梧桐雨
汉宫秋
节奏与格律
一般是“二二”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正确划分诗歌节奏
四言诗
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分为“二一”或“一二”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故人/具/鸡黍”。
五言诗
一般是“二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细分为“二一”或“一二”式,节奏划分可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完成),例如“千树/万树/梨花/开”。
七言诗
格律要求
律诗每首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要求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律诗的双句通常要押平声韵,单句一般不押韵。绝句也是双句押韵,但没有绝对要求,可自由处理。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北国的雪景,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给寒冷的冬天抹上了一层暖暖的春意。
条件②:某种属性相似
条件①:把___比作___
本体
喻体
比喻手法的条件
拟人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也能“溅泪”“惊心”。
(1)直接当人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
(2)与事物对话。
拟人手法的条件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深化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自问自答,答是所问。
设问手法的条件
夸张
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如“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
夸张手法的条件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增强诗词的外在形式美;从内容上看,表意凝练含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形式对称,而且集中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对称(chèn)字句加强语言效果。
对偶的定义
常见的表现手法
大大丰富诗词曲中的意象,开拓诗词曲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如《观沧海》中“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是实景,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表现博大的胸怀,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实结合的定义
虚实
结合
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情感,更具有艺术魅力。如《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烘托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用一种事物陪衬另一种事物,使在对比之下更为明显突出。
烘托的定义
烘托
写两面,是为了突出、强调其中的一面。如李白的《行路难》开头极力渲染欢乐的气氛,运用了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更加表现了诗人的愁苦之深。
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反衬的定义
反衬
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破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的定义
以动
衬静
扩展内容,寄托情感;精炼含蓄,富有文采。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的迫切心情。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的定义
用典
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
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借古讽今
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达方式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
借景抒情
内容分类
怀人思乡诗
(1)一般与三类人有关:漂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2)意象特征: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情感特征: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4)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5)意象诗句:
①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
②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
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居、佳节)
④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
代指中国传统节日
赠友送别诗
(1)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2)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3)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离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4)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理描写。
(5)意象诗句:
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
②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行舟)
③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劳歌、行舟)
边塞战争诗
(1)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2)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shù)的英勇豪迈,或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又或是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3)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反衬,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意象诗句:
①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
②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③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
④《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
⑤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月)
田园山水诗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3)表达技巧: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4)意象诗句:
①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②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咏史怀古诗
(1)情感特征:借古讽今、因故抒怀、感慨今昔。
(2)技巧特征:以景衬情、古今对比、侧面烘托等。
(3)意象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托物言志诗
(1)意象特征: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2)技巧特征:托物言志、拟人、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3)意象诗句:
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等相关字词。
(2)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3)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意象诗句: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建功报国诗
古诗意象
文言文阅读
答题步骤
一般而言,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主要内容。例如:《两小儿辩日》《学弈》。
分析标题,
把握内容。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朗读这一关,一般要注意:
①阅读时,可以借助课本注音、注释和工具书,把字音读正确;
②文言文中有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还有古代的人名、地名仍旧保留古代的读音,弄清这些字的读音,是读通文言文的关键;
③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文言文大多采用单音词表示意思,所以不要把相邻的两个字看成一个词来读。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文言文阅读文段,一些难懂的字词一般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
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品味其中的情感,感悟其中的道理。文言文不仅涉及造字之源、句式之法、行文之妙,还包含着局势之变、先哲之理,内涵极为丰富,道理颇为深邃。因此,读文言文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达到理解、感悟、积累的目的。
反复品读,
体味情感。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