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小升初下册专项复习 专题11阅读理解_现代文阅读(上) 课件 (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小升初下册专项复习 专题11阅读理解_现代文阅读(上) 课件 (共7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21: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11 阅读理解
_现代文阅读(上)
记叙文
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称为“文眼”“题眼”,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思想情感、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多重意思,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题型:为文章拟一个标题
方法: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a.核心人物 b.核心事物
c.核心事件 d.作者情感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 ②体会深层含义;
③联系全文内容; ④结合文章中心。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答题模板:
文章表层含义指的是……,点明文章内容,总领全文;深层含义指的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题型:文章标题的作用
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②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③主旨: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④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抓住文章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题型:文章的线索
(1)以人物为线:以作者本身或者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经历或相关事迹为线索;
(2)以时间为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3)以地点为线:以场景或者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4)以事件为线:以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为线索;
(5)以情感为线:以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以事物为线:以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题型:本文的线索及作用是什么?
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记叙顺序
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从而去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一般常考插叙和倒叙,尤其常考插叙,主要以考查辨识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方式出现,此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掌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就容易得分。
题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顺叙
(1)定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
(2)作用:使叙述的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条理清楚。
定义判断说明顺叙,作用完成问答题。
倒叙
(1)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作用:设置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1)定义: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1)定义: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可以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使主题思想更突出。使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记叙人称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1)定义: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即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2)作用:①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③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定义:语法上指听话者一方,文学作品叙事的一种角度或方式。叙述者以与读者或人物直接对话的角度或方式,展示对人物、心理、事件、场景的叙述和描写,并作出评判和见证。
(2)作用: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1)定义:以局外人的身份,用谈论他人他事的口吻进行叙述,即以第三者的角度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2)作用: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记叙的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赏析词语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题型: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
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
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④把握词语的感彩:判断该词的褒贬现象→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
题型:词语的表达效果
(1)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突出了……感情。
(2)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3)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4)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
题型:词语能否删除
①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突出强调(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的…(某特点)。删去以后会…;
③加点的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等。
题型:词语能否替换
①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
③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赏析动词
白纸黑字缺乏色彩,而文中的人物和事物“活”起来,会动了,能动了,无疑就具有了吸引力。捕捉人物和事物具有动感的动作和状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无疑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
题型: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①结合具体人物形象;②结合文章主题思想;③结合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
(1)运用“××”等一系列动词,形象逼真(或生动传神)展现了……过程,表现(表达、体现)了……(感情、思想)。
(2)“××”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突出了……感情。
赏析句子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分析能统摄全篇、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评价句子表情达意的效果,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词语使用角度)
这个句子中...词语用得很精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什么...。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修辞手法角度)
(1)比喻: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2)拟人: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3)夸张: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联想奇特。
(4)排比:这句话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反问: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6)对偶:这句话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描写方法角度)
人物描写
外貌
语言
心理
动作
神态
运用了...描写方法,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的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运用了...的感官,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细节描写
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运用...词语,写出了...细节,表现了人物...感情式特点。
场面描写
运用场面描写,通过描写...的场面,表现人物...的感情特点。
描写方法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情感角度)
这个句子写了...内容,蕴含了...的哲理/饱含...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感觉。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结构角度)
这是一个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具有总领下文/承接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题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角度)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事物/人物...感情或特点,突出强调了...,起到了...作用。
段落作用
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评价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段落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题型:段落的作用
重要段落作用=(判定位置)+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渲染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前文呼应;⑥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或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③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形象;④卒章显志;⑤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者让读者印象深刻;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段落
结构作用
开头
中间
结尾
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段落
内容作用
开头
中间
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写景段
议论段
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等。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简单记忆为“外语动心神”;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包括别人的描述、评价,次要人物的衬托、对比,环境烘托,情节推动等。同时在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中都可能存在细节描写。
题型: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题型:人物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
(2)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画面/场景,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心理或情感。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性格特征只包括人物的精神、品行和情感等内在特征。阅读文学作品,只有把握了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题型: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通过(借助)……的具体事例,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了”)……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体现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能细致生动地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题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概括情节
提炼概括能力是指从文章中提取符合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性地表达出来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通常会出现概括语言啰嗦、内容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
题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文题扩展法
此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其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围绕题目的扩充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注意: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答题模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2)简单概括法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谁+干了什么;
简单的叙述主要内容: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修辞手法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
喻体:作比方的事物。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条件①:把___比作___
条件②:
相似
比喻
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拟人的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直接当人写
与事物对话
赋予人的动作
赋予人的情感
条件:
拟人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
(1)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
形式:
夸张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的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
条件:(1)三句或三句以上;
(2)句式统一、修辞一致、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排比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手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节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偶的作用: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
条件: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
对偶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的作用:
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条件:重复出现某个句子或词语。
反复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的作用:
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条件:自问自答,答是所问。
设问
反问就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
条件: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条件: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
引用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
引用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词表和词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条件: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反语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反语
对比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条件: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对比的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照应
例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里的照应,说明李大钊同志忠于党,处处为党的利益考虑。
概念: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照应的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
例句:《风筝找朋友》中,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
概念: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作用:
①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情,寄托深远之意。
对比
例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概念: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对比的作用: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详略
例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中,关于民工中毒的经过根本未提,六十一个人过去的情况及最初的治疗情况也是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过程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首都人民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的互助友爱精神以及他们与平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之间的深厚情谊并无太多联系。文章将笔力集中在了抢救的经过上,详细写了与抢救相关的种种事例,尤其注意突出事件的每一个关键所在。这样,作者便抓住了能突现主题的关键事件,详细地描写了克服困难的经过,使事件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文章的主题也由此得以充分体现。
概念: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详略的作用:
①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②充实内容,突显中心;③或惜墨如金,或用墨如泼,参差变化,摇曳多姿。
联想想象
例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明星与街灯,它们都是在夜晚出现,而且给人的感觉都是明亮的。利用相似联想,可以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朱自清笔下的“春花”色彩是这样描写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些花就分别与火、霞、雪有相似之处。
概念: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的作用:
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
抑扬
1)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在这里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2)欲抑先扬:指作者想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贬抑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褒扬处落笔。在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与抑形成对比。
概念: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时候才揭示真相,使读者猛然醒悟,多用于否定的人或事上。
抑扬的作用:
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
例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概念:作者在对事物描绘的过程中,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意愿,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的作用:
使表达更含蓄,富于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例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概念: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借景抒情的作用:
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
例句: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概念: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给动的事物一种厚重、庄严感,从而显示出别样的精致。
动静结合的作用: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例句:茹志鹃的《百合花》,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把自己刚结婚用的荷花被盖在遗体上。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概念: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以小见大的作用: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叙
它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描写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议论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题型: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环境自身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地域风格、时代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对人物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促使人物思想情感的转变,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3)对情节的作用: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有时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使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4)对主题的作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表达(或寄托、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概括主题
概括文章主题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做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题型:概括文章主题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写人、记事类: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写景、状物类:本文通过描写…,抒发了…思想感情。
(3)寓言、童话类:本文通过讲述…故事,说明了…道理。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