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堂同步练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曾亲自在宫中用10余年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早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此举( )
A.标志古代农学发展到顶峰 B.解决了我国北方饥荒问题
C.为康乾盛世奠定物质基础 D.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2.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明确规定:“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后如已垦熟,不许原主复问。"材料显示清朝前期( )
A.发展商品贸易 B.免除赋税徭役
C.推行垦荒政策 D.兴修水利工程
3.清代《盛世滋生图》完整地展现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卷共有各色房屋建筑2140余栋,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苏州( )
A.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B.商品经济繁荣
C.文化生活丰富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4.《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5.清朝前期,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据此可推断出( )
A.清朝前期农业普遍集中经营 B.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C.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6.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广州十三行”的设立
7.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 亿田。在明朝和清朝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铁制农具的发展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国家的政策推动
8.江南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耕地面积为95.3万余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至100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150余万顷。这说明清朝前期( )
A.耕地面积扩大 B.工商业快速发展
C.人口数量增加 D.统治疆域扩大
9.清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B.大力推行了垦荒政策
C.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D.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
10.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B.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C.尚未形成手工业工场 D.丝织、棉织等发展快速
11.道光皇帝曾称赞山西“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日升昌”票号业绩辉煌,分号遍及全国30多个城市,客户能实现“一票通兑”,领取现银。材料说明当时( )
A.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B.形成资本雄厚的商帮
C.出现较多商业化城镇 D.人地的矛盾逐渐突出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85─1775年我国人口数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C 6.C 7.C 8.A 9.C 10.C 11.A
12.答:(1)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引入高产作物;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2)变化:人口数大量增加。有利影响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不利影响:人地矛盾突出;破坏环境;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启示: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要注意人地和谐,实现健康町持续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