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溶液
知识点二 物质的溶解性
知识点三 溶液的用途
知识点四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知识点五 乳化现象
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生理盐水、石灰水等液体,它们被我们称为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什么性质呢?今天的学习我们会一一解开这些难题。
现象:蔗糖很快就“消失”了,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溶液
实验9-1 在20mL水中加热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那蔗糖到底去哪了呢?
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震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均一分散到了水分子中间,所以,我们就看到它们在水中消失了。
思考:
溶液
我们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结论:
溶液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
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溶液
实验9-3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溶液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如实验9-3水和乙醇形成的溶液中,乙醇为溶质,水为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
乳化现象
实验9-4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4~5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
乳化现象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用力振荡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后,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在这种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这种乳浊液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而在加入洗涤剂的试管中,情况则不同。虽然植物油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够比较稳定地存在,液休不再分为两层。这是为什么呢?
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
原来,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因此,实验中加入洗涤剂的试管中的植物油能被水冲洗干净。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川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也是这个道理。
乳化现象
知识点一:溶液
1. 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溶液
2. 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发生改变时,就不会发生溶质,溶剂分离的现象。
知识点一:溶液
溶液
3.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论水的多少,都把水作为溶剂。
通常溶液不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水溶液。
当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时,溶质是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不是原物质。如;将铁粉放入适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而非硫酸铜。
知识点一:溶液
溶液
4. 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是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这里所说的溶质的质量,是指已经溶解在溶剂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就不能计算在内。
知识点一:溶液
例题1
A. 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粗盐溶解于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D. 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溶液
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知识点一:溶液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故 A错;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 B错;粗盐溶解于水过滤后,滤液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滤液中的溶质不只有氯化钠,故C 错;水中加入一种溶质后,所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所以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故 D正确。故选答案D。
溶液
知识点一:溶液
例题2
A. 固体、液体或气体都可以作溶质。
B. 过滤后的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纯净物。
C. 盐水的沸点比水低、凝固点比水高。
D. 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溶液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知识点一:溶液
【解析】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故 A说法正确;多数溶液为无色液体,但都属混合物,如氯化钠的溶液就是无色液体但它是氯化钠和水的混合物,故 B说法不正确;盐能使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故 C说法不正确;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 D说法不正确。故选答案A。
溶液
知识点一:溶液
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性
1. 溶解性
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内因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如 NaCl 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
(2)外因
大部分物质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强,如 KNO3,溶于水,在高温下比在低温下溶解的多。
对于气体,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溶解性越强。
物质的溶解性
3.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1)升高温度、增大可溶物的表面积、搅拌都有利于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2)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的实质就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升高温度或搅拌可加速分子的运动,从而使溶剂分子扩散速率加快;固体颗粒越小,固体与溶剂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接触机会越多,所以溶质溶解的越快。
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性
A.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B.洗洁精可使餐具中的油污乳化
C.食醋可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酒精能洗去铁钉上的铁锈
物质的溶解性
例题3 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 A选项说法正确;洗洁精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 B选项说法正确;用醋洗去热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水壶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和食醋反应,从而把水垢除去,故 C选项说法正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能与酒精反应,则酒精不能洗去铁钉上的铁锈,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答案D。
D
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A. 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 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例题4
D
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性
【解析】由于碘易溶解在汽油中。所以,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故 A说法正确;由碘易溶解在汽油、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高锰酸钾易溶解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说明了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 B说法正确;由于水、汽油、酒精都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所以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故 C说法正确;溶液有的是有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 D说法不正确。故选答案D。
物质的溶解性
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性
(1)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2)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溶液的用途
(3)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4)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土壤里含有水分,里面溶解了多种物质,形成土壤溶液,土壤溶液里就含有植物需要的养料。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杆、野草等等,在施用以前都要经过腐熟的过程,目的之一是使复杂的难溶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易溶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土壤溶液里供农作物吸收。
溶液的用途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A. 夏天喝的汽水不是溶液。
B. 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口味变淡。
C. 鱼塘中放置喷水泵的作用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 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用途
例题5
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解析】汽水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A说法错误;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汤的浓度小了,变稀了,口味变淡,故 B说法正确;鱼塘中放置喷水泵是为了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故 C说法正确;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说法正确。故选答案A。
溶液的用途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溶液的用途
A. 用红糖煮的姜汤可以驱寒取暖,医治感冒。
B. 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可以清洗伤口并消毒。
C. 用95%的工业酒精可以配制白酒出售。
D. 喝一点食醋可以解酒。
例题6 下列关于溶液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C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解析】用红糖煮的姜汤可以驱寒取暖,医治感冒是一种正确的说法属于生活常识,故 A正确;医用消毒酒精的体积分数是75% ,故 B正确;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有毒不能用来配制白酒出售,故C 错误;食醋可以加速乙醇转化为乙酸,故可以用来解酒,故 D正确。故选答案C。
溶液的用途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扩散过程(物理变化):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化学变化):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知识点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如果溶质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如果溶质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如果溶质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知识点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A. 硝酸铵
B. 氢氧化钠
C. 生石灰
D. 氯化钠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例题7
下列固体物质加到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能使液体温度降低的是( )
A
【解析】硝酸铵溶于吸收热量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故 A正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 B错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 C错误;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 D错误。故选答案A。
知识点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A. 硝酸铵
B. 食盐
C. 浓H2SO4
D. 生石灰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例题8
如图所示导管内有一段红墨水,试管中盛有适量的冷水,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现分别往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红墨水不会明显移动的是( )
B
知识点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锥形瓶内压强降低,红墨水向左移动,故 A错误;食盐放入水中,溶液温度不发生改变,锥形瓶内压强不发生变化,红墨水不会移动,故 B正确;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锥形瓶内压强升高.红墨水向右移动,故 C错误;生石灰和水反应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锥形瓶内压强升高,红墨水向右移动,故 D错误。故选答案B。
知识点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1.乳浊液
概念: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和乳化作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动,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等。
知识点五: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洗涤∶用乳化剂(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配置农药∶喷洒农药时,要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乳浊液。
知识点五:乳化现象
4.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1)概念及性质
①溶液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1nm(10-9m)的分散系。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②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悬浊液是一种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00 nm以上,多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如泥水等。悬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即分散质粒子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下来)。
③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 100nm。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乳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液体上下分层的现象。
乳化现象
知识点五:乳化现象
宏观方面
溶液是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悬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即分散质粒子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下来)。
乳浊液是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液体上下分层的现象。
乳化现象
(2)区别
知识点五:乳化现象
微观方面
溶液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小于1nm(10-9m)的分散系。
悬浊液是一种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0nm 以上,多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如泥水等。
乳浊液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
乳化现象
知识点五:乳化现象
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溶液的溶解现象
溶液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