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情结》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3 12: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情结》教学实录
执教者:鞠党生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和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仔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探讨作者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2. 通过抓关键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涵义,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大量引用的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自然会思念、眷恋家乡。我们同学再过两年也会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到时候远离了故土,你猛然间听到家乡话,看到家乡人,会觉得特别的亲切。同乡人在一起交谈,总离不了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人和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泪汪汪,因为彼此都在想念家乡了。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呢,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呢,思乡之情有什么积极之处呢,这种情感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散文《乡土情结》就写出了乡土情结的深层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 解题释义
  师:请同学快速查字典,看看“情结”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师:“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非常浓重的特点。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想一想,本文表现的仅仅是对乡土的思念之情吗
  生:从第5节开始,文中还表现了爱国、思国之情。
  师:可见,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包含故土之思、故国之情的丰富内涵,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史料来表现“乡土情结”。请大家快速找出来,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投影仪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代诗人王维《杂诗(其二)》、刘皂《渡桑乾》、韦庄《菩萨蛮》、孟浩然《留别王维》、李贺《南园》及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和《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名言”,并作简要介绍评点)
  师: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古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和景物,极富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如酒阑灯灺、良辰美景、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鹏举鸿飞、鱼游濠水等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大量引用古诗文、史料
  (师生讨论明确:这样做既能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真切地揭示乡土情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久远的特点,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激起情感共鸣,又能准确、简练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还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情味、文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总之,这些古诗丈、史料,成了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文章叙古写今,旁征博引,也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作者柯灵
  (在学生介绍和课本注释的基础上,用投影仪 ( http: / / www.21cnjy.com )补充:柯灵少年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四、问题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同座位互相交流,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标明文章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
(教师点拨指导:关键句是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从阅读的角度看,不把握它,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文章。一般说来,关键句常常出现在文章和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段落中间出现的。关键句与非关键句,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非关键句就不重要,更不是说可有可无。
  学生讨论交流,在此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上,教师明确:本文有两句话非常关键。一是第1节最后一句“这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第6节开头一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两句话都起到了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学生集体朗读1节)
师:“这就是乡土情结”一句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在上下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绝对不要看有关参考啊有关练习,自己概括出的,是自己得来的,绝对真实,绝对好。
明确:中国人自古有一种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结,叫做乡土情结。
  辨疑:有人概括为“什么叫乡土情结”,并不完整,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说出来。即“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结”。概括要把要点说出来。
  这一段有何关键词?要特别注意,要圈出来,跟段意有关的?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想”“惦念”,不可忽视。
  说明,一般写文章都这样,写的是乡土情结,开头总要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师:在第2节中有哪几个词准确、形象地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生讨论明确:“烙印”“春蚕作茧”“文身的花纹”等比喻揭示出乡土情结的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特点)
  师:从第2节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师生讨论明确:(1)父母亲族的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3)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4)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女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都要细加体会,你觉得哪些语言特别美,特别有表现力?
  教师总结:对文章内容赏析、评点时,一般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等几个方面展开)
  师:再看第二句关键句“安土重迁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民族的传统”,这也是一句总结上文(3—5节),引起下文(第6节)的过渡句。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说“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
  生:“安土重迁”是说留恋乡土,不轻易迁居他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特别是过去,上年纪的老人受这种观念影响更深。
  师:可见,当年三峡工程的开工兴建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党中央从大局出发,英明决策,这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师:虽然人们留念乡土,不愿轻易迁居他处,但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愿的时候和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节,文中叙述了离家的几种情形  
第三段写了什么?人们既然爱家乡,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作者来回答了。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大致有这两种情况?作者分析得很精辟吧!再想想“多数人”和“少数人”说法,如今有没有改变呢?
  那么,你希望将来自己出外,是哪种情况呢?不管是哪一种,都该坚定信念,昂首而去。因为故乡不会离你而去,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师: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离乡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故乡有几种情况(第四节):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失败而归;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为什么写到战争?
因为战争容易让人们离家。这就又可联系了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所说离家的原因(第三段),除了为理想,为生计离家外,还有一条是灾难和战争。为战争离家,是不是使乡情又加上了家国之思的内涵。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师:“乡土情结”每个人都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强烈。这儿所叙述的几种离家的情形,表现的是否仅仅是思乡之情
  (师生讨论明确:在讲到战争和放逐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用古诗文和史料,表现了比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博大的爱国之情、故国之思,使“乡土情结”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6节。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6节开头“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一句,揭示了前文被迫离家的四种情形产生“乡土情结”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节又重新对“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从自然到人伦,从现实到神话,从历史到现实,很自然地说到近百年来无数爱国华侨飘洋过海,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是不是闲散之笔
  (师生讨论明确:这貌似闲散之笔既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地照应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又把“乡土情结”的内涵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巧妙地完成了从“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写起到表现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主题升华。作为“乡土情结”中最重要的一份情感,这种故国之思、爱国情怀决不会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一节,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师生讨论明确:本节揭示了新时代“乡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归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子不嫌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丑。有一片土地曾经养育了你,使你长大成人,有一天你会走出这片土地,你会云游四方,或许衣锦荣耀,或许潦倒失意,都别忘了回乡看看,到故乡走走,你会得到很多的!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五、思考:
改革开放后掀起出国潮,直到现在仍方兴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艾,尤其是中学生留学成为一种时尚,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留学热这一现象的?请你与同学相互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
六、扩展阅读
读华娜的《乡土情结》比较两者的异同。
“问天何时老,问地何时绝,我心深深处,终有千千结。”乡土情结应该是这“千千结”中的一结。
  每个人都有一方生我养我的乡土,它几乎是世界的全部。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为自己的血肉不可分割。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窝。”但人或是为追求理想,或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横一横心,向恋恋不舍的家乡挥手作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天涯孤旅,灯下叹息,多少次夜里幽梦忽还乡,只是等到梦醒时分,才蓦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已化成湿湿的一片,爬满脸庞……乡土情结,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如果乘上余光中的邮票就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如果真的能像荷尔德林所说的能在自己苦恋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那我愿意将自己出卖给他们。
  乡土情结,它用慈爱招呼游子,它用温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抚慰失落。它是一种任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之褪色的一种感情。天涯游子,只要想起它,心中就会涌动起悲壮的豪情,迎着漫漫风沙,笑看大漠孤烟,独品长河落日。
  哦,魂牵梦萦的乡土!
七、作业设计
1、背诵第一段中三首诗及林则徐的一首诗。
  2、散文《乡土情结》中有这样一句话:“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就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请联系自身经历,追寻童年生活的印记,以“我的童年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教学反思】
  从阅读的层面上来说,阅读分为识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从本文的实际出发,宜侧重从理解性阅读的层面来组织教学,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鉴赏评价。在施教过程中,本课着重突出以下三点:
  1.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新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本课教学就是教师从文章结构和内容出发,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过程。阅读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要从作者思路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本课从抓关键句的角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对散文语言进行鉴赏的常规方法,将学法指导真正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大课堂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容量。课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古诗文和史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诗文原文,加以评析,并联系作者作简要介绍,简洁、直观、便捷,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本课在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思维习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尽量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性和原创精神。
【专家点评】
这堂语文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教学设计: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语富有激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意通过反复的朗读外化对文本的理解,解读过程中善于抓住对话栏中旁批带动全篇,精心挑选学生困惑的问题作重点突破。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很深入,研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基于学生能读懂,而且始终不忘创设情境,注意情感渲染,力图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阶梯,一步一步迈向情感高潮,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本文“乡土情结”内涵有一个很好的抓手——对比阅读,设计了但利用不够;课堂问答式的互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动的范围和有效性。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钱俊元 评点)